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太傅太撩人慕玄夜 > 第16章 殿试(第1页)

第16章 殿试(第1页)

宁绝走上前去,一群人看向他,少年容貌出众,一身栗色便装,上好的衣料裁式简单,身上没有一丝装饰,头上甚至没束冠,只用一条齐腰的朱红色发带紧紧缚住。“这是谁?”“看着眼生,不曾见过。”“看他衣着不凡,是哪家的公子吧?”“有人知道他是谁吗?上次的青云宴好像没见过。”……面对一众疑惑惊叹,宁绝不急不急揖手,道:“在下宁绝,见过诸位。”“宁绝?”“一甲那个宁绝?”“好年轻啊。”“难怪没见过,青云宴上,一甲两位同砚都来了,唯独那个叫宁绝的没到。”“原来就是他啊。”所谓青云宴,是通过会试的举人们,自发组织的宴会,其中邀请的皆为同期高中的三甲贡士。当然,宁绝并不知道这些,没人跟他说过,他人在皇子府,消息传不进来,谁都找不到他,自然也无法邀请。“原来是宁公子。”人群里,一个蓝衣少年上前,笑着揖了揖手:“在下陆亦泽,幸会。”与他同排一甲的陆亦泽。宁绝回礼:“陆公子好。”两人对视,又有一人走过来,看模样生的人高马大,语气也很自来熟:“苏屿,靖州举人。”另一个一甲其一,宁绝颔首:“苏公子,幸会。”苏屿笑了笑,陆亦泽又道:“宁公子可是京都人士?”宁绝摇头:“宁某来自鄞州。”鄞州路远,来参加科考的不足二十人,而高中者,只有宁绝。“鄞州傍海,人杰地灵,难怪养出宁公子这般风华人物。”苏屿语气很熟络。他们这一群人里,单看相貌,宁绝是最年轻稚嫩的,因此,许多人都对他抱有探究和好奇的心思,各种各样的眼神不停在他身上流转。“苏公子谬赞了,靖州才是钟灵毓秀之地,古来豪杰辈出,靖州独占一半。”宁绝平静寒暄,完全无视了周围的眼神。“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的家乡呢,苏屿大笑两声,带着独有的豪迈:“宁公子真是个妙人,不知苏某是否有幸,与你交个朋友?”“在下之幸。”宁绝浅笑着,苏屿一双眼弯成了月牙,一南一北各不相同的两个人,今日一见如故,至此开始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宁绝慢热冷静,苏屿热情善言,而陆亦泽则温润如玉,性格迥异的三人,有着相同的书生气,聊着聊着,就多了几分惺惺相惜。一个时辰后,一个中年太监碎步快行至午门前,尖细府声音高呼:“陛下有旨,宣三甲贡士觐见。”一时间,几十人鸦雀无声,匆匆上前,以陆亦泽、苏屿、宁绝为主,分作三列,齐齐揖手行礼:“学生遵旨。”太监微微点头,转身带路,众人跟在身后,一个个收敛神色,无一人四处张望。宫门威严,高大巍峨,跨过三门,行至太和殿,太监停下脚步,身后几十人也纷纷驻足。等候片刻,一群大臣从太和殿走出,他们与贡士隔着两丈距离,目光一扫而过,在一群人当中,宁绝也看到了一身绯色官服、神情十分凝重的宁辽。大约是宁绝站的位置太显眼,宁辽也是一眼就看到了他,父子对视,宁辽眼神复杂,而宁绝呢,匆匆一瞥就转过了头。“宣,众贡士觐见。”太和殿内,一声高呼传入耳畔。陆、苏、宁三人齐齐跨上踏道,太和殿里,除了启安帝,还有太傅、太尉和六部九卿站在两侧。七十多人齐齐上前,俯身,下跪,行礼:“学生拜见陛下,陛下圣安。”“平身。”年仅四十八的启安帝,身体康健,声音也十分浑厚。“谢陛下。”众人起身,启安帝又道:“大晟崇文,诸位皆为肱骨之士,今日一策,问:治国之政,何以修身齐家?”启安帝话落,无数宫女太监自门外涌入,一排排桌椅案几整齐摆放在众人面前,笔墨纸砚奉上,参试人落座,在一众大臣注视下,开始答题。看着面前上好的宣纸,宁绝手执羊毫,拂袖写下:修身于心,齐家于行,治国之道在于民,民富国安,则家齐育德……洋洋洒洒一篇大论,七十余张策卷交上时,已经过去两个时辰。策卷先由启安帝过目,纸张太多,他并没有一一细看,一目十行,粗略扫过,只留下最出色的几篇。而后,便是太傅和太尉审查,逐一看过后,策卷又落到六部九卿手里,试者静坐一旁,满心忐忑等待上位者们的宣读。又是半个时辰过去,启安帝询问:“众卿,如何?”太傅手里端着几张策卷,上前递上:“陛下,本轮贡士各有千秋,依臣等愚见,宁、陆二人为最佳。”宁是宁绝,陆是陆亦泽。启安帝看着面前的两篇策论,半晌后点点头:“不错。”简单两个字,已经是最好的答案。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今年的一甲贡士是哪三位?”启安帝开口,宁绝、陆亦泽、苏屿起身上前:“学生宁绝(陆亦泽、苏屿)参见陛下。”一一打量下方看起来很是年轻的三个少年,启安帝满意一笑:“风华正茂,后生可畏,很好。”拿过一旁的奏折,启安帝轻叩龙案,说:“今日朕与众卿共议前任兵部尚书余泗私铸兵器一案,听得坊间传闻,有人无故攀咬仁王,意图损毁皇家名声,朕有心惩戒,又恐民心动荡,三位试者,可有高见?”此话一出,殿中无声。大晟现今一共三位藩王,其中燕王、勤王是当今圣上叔父,于四十多年前就藩,而仁王,是圣上胞弟。先皇在世时,格外疼惜这个小儿子,不仅封以“仁”王,给了东南最富庶江东作为封地,还特意准许他长留京中,并且允诺,只要他不愿意离开,无论谁坐上大晟龙椅,都不得用任何手段逼迫仁王及其子嗣离开京都。这一口谕,使得仁王在京都一待就是二十年,哪怕先帝驾崩,圣上继位,他也依旧住在京都仁王府里,享尽荣华,食邑万户,无人敢有异议。殿中三人面面相觑,传闻圣上与仁王关系并不融洽,这问题一个不慎,便会得罪其中一方。启安帝正坐上方,犹豫许久,陆亦泽先上前,揖手说道:“回陛下,依学生浅见,流言虽轻,但民心不可忽视,余泗一案非比寻常,既有疑虑,不论权贵庶民,都该细查到底,清者不惧人言,若此事为假,也可还仁王清誉。”苏屿也上前一步,但他的想法与陆亦泽不一样:“陛下,学生以为,百姓皆愚,大多空穴来风,无非一传十、十传百,而真相如何,却无人在意。”“余泗一党已经落网,仁王是否参与,审查之下自有结论,若因百姓三言两语,便随意缉查仁王府,结果若是什么都没查到,仁王该如何自处,要是再因这件事,陛下与仁王殿下情义受损,那才是得不偿失。”一个建议查,一个不建议查,各有各的道理。启安帝眼神微凛,看向中间一言不发的宁绝:“宁绝,你的想法呢?”宁绝上前,揖手说道:“陛下,仁王深受皇恩,难免受人诬陷!”启安帝蹙眉,以为他跟苏屿一样要为仁王开脱时,又听他道:“然人言可畏,百姓诉求不可忽视,俗话说,三人成虎,纵使仁王清清白白,也避免不了被人泼脏水,皇威是不可冒犯,但强权堵不住悠悠众口,古语有言,堵不如疏,依学生之见,与其在怀疑仁王和压制谣言之间选一个,不如折中,让仁王避其锋芒,暂时外游,跳出百姓视野,事主不在眼前,百姓健忘,不用多久,流言不攻自破,既不伤仁王清誉,也不损官民之情,何不乐哉?”话音落下,四下哗然。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宁绝身上,包括启安帝。面对猜疑和审视,宁绝一派沉着,他傲然矗立,身姿拔长,任由众人扫视。许久许久,启安帝才道:“今日殿试到此为止。”“诸位试者各有千秋,朕看在眼里,甚是欣慰,本朝向来知人善用,凡有才能者,必不会明珠蒙尘。”言罢,他看向一旁的太傅:“季卿,好好审阅诸位学子的策卷,拟好名字呈上,除一甲三名外,其余二甲、三甲都要由六部九卿过目。”“是。”太傅季临领命。启安帝再次看向众人,眼神落到最前面的三名少年身上,他们站姿挺拔,但低着头颅,不敢直视圣颜。起身,启安帝摆手:“退朝。”身侧恭候的太监立刻上前高呼:“退朝。”所有人下跪:“恭送陛下。”启安帝离去,直至背影消失,众人才可起身。人去殿空,一众试者和大臣退出太和殿,直到出午门前,谁都没有说话,皇宫大院,隔墙有耳,谁都不想因三言两语,给自己招来祸端。:()慕少年:太傅大人他风华绝代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