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汉魏风骨风雅兴寄 > 清河中(第1页)

清河中(第1页)

自崔琰被曹操特辟为别驾,且世子亲自登门送礼后,族中亲眷无不亲附拜谒,莫说本县,就是邻县乡绅士族,都纷纷遣人携礼登门。其中缘由,不言而喻。

崔缨每日素服,跟着叔父学着打点府中上下事宜,一来二往,也接触了不少崔氏族人。

没过几日,叔父崔琰便返还南皮去了。

临行前,族里有位名唤崔林的世叔前来饯别,他也不日将去赴任,据说是被曹操征召为邬县县长。崔林家贫,崔琰便遣车马送他这位从弟赴任就职,谁知崔林坚决拒绝,执意徒步远赴邬县。

崔缨向叔母细细打听了些,方知:清河崔氏一族子弟中,凡通才学者,皆被曹操征辟入仕,或为地方官吏,或为司空府掾属。这位名唤崔林的世叔,并无甚名望,连妻家族人都看不起,可叔父却认定他大器晚成,遂给曹操上书力荐。

看来,果真应了曹丕当初所说,曹操确实采纳了军祭酒郭嘉征召四州名士之策。

这一策,不单牢牢握住崔氏一族的命脉,更设天网收罗青、幽、冀、并四州才俊,进一步巩固了曹氏北方政权。

四州名士,尽入曹操彀中矣!

崔缨不明白,所谓君臣,究竟是利益交换,还是棋手与棋子的关系呢?

到底什么,才是她崔氏一族最后保命的筹码?

她这个崔家长房长女,又是曹家养女,以后置身于两家血腥的刀刃间,必不能独善其身,更别提救下叔父崔琰的性命了。

可她仍相信渺茫的希望,她不得不思量崔家未来前途,不得不为自己的亲人考虑。

冷眼旁观历史,她做不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春天,似乎是象征着无限希望的。

前庭棠梨树终于迎来花开时节,白茫茫一片,真好看。

不知何时起,清河县的孩童们开始传诵赞美曹操功绩的童谣。

冀州郡县,虽不比江南小桥流水人家宁静,闾阎街巷,却有稚子身着补丁衣裳,嬉戏打闹,在春光里苦中作乐。战事初平,河北各州郡百废待兴,处处可见土木修缮场景。

连小崔缨,也须趁着春天,拼命修补这些年落下的学识。

当年踏出崔府大门,一走就是九年,如今的崔府,已经大变样了。

阿翁阿母的屋子很干净,只是再没人住过。

她幼时乘凉的小榻上,还挂着旧色的帘帐,褪色奁盒里,还藏着她当年扔掉的拨浪鼓。

书房多了许多从未见过的书,还有一把陈旧的桐木琴。

听叔母讲,崔琰少时性情朴讷,极好击剑,又尚武事,如今半屋的剑谱兵书,倒是极好的证明。崔缨摸着它们上面积攒的灰尘,只觉委实可惜,忽而心下一动,起了闲时抄录的念头。

除却书架上封藏的剑谱兵书,剩余便是郑玄的各种儒经注释抄本,譬若《毛诗传笺》《周礼注》《礼经注》《小戴礼记注》,另外,竟然还有《古文尚书注》《论语注》等后世已经亡佚的郑玄经注!对比了下叔父案上字迹,她确定无疑:这里所有郑注抄本,都是叔父崔琰亲笔所录!

崔缨颤巍巍捧起那一卷卷竹简,说不出话来。

虽然,她这二十一世纪的学渣,对汉代经学并不十分感兴趣,但能亲眼见到一千八百年前最初的郑学抄本,也是一份难以描述的幸福呢!

那日,带着对名儒叔父崔琰的敬畏,崔缨莫名对这些儒经起了兴致。

其实,多年流离,早已消减了不少心浮气躁之性,她左右翻覆,竟看得入迷,恨不得一日之内尽吸纳进腹中,连府中仆婢呼唤的声音也听不见了。

她渐渐接纳了这个时代的主流读物,开始像一名真正的古代读书人一样,每天在窗下读书,从最基础的《论语》《韩诗》读起,再读《礼》《书》《易》《孝》《春秋》。

而每当这时,胞弟铖儿都会很安静坐在案旁,摆弄匕首,兀自看些剑谱。

铖儿在外人面前比较木讷,私下同她一处时,却是十分顽皮爱笑的。其实他机灵得很,身形虽瘦弱,却最喜舞刀弄剑,几次崔缨看他一人玩耍时都觉着危险,他却嘿嘿地笑道:

“‘兵者,凶器也’,可铖儿不怕。铖儿长大后,想当个武艺高强的大将军。”

“为什么想当大将军呢?”

“因为铖儿要保护大家呀。”

傻铖儿,是阿姊会一直保护你啊。

铖儿习武虽有天赋,却不是很爱看书,崔缨反复劝诫他要熟读春秋,尤其是要多看兵书。

“生逢乱世,光凭一身蛮力,可当不了一名合格的将军。”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