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于次日午时方才驶入香山,一行人呼吸雨后清润潮湿的空气,一扫心间积攒多日的郁气,惊叹地赏这漫天飞舞的红叶。
灵岩寺坐落于苍翠的山腰之间,以十里红枫为著名之景。每逢眼下时节,秋风乍起,枫叶似燃烧的火焰染红了整片山林。远远望去,只觉那一片片红云若于天际翻滚,映照着整片天地,美的宛若一幅浓彩涂抹的画卷。
四周古树参天,枝叶繁茂,巍峨宝殿于晨雾中若隐若现,透露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气息。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伴随着远处传来的悠扬梵钟声,穿过山间的每一处角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旧事,气氛极为宁静祥和。
阳光透过叶簇的缝隙洒在石阶上,形成一片斑驳的光影,照亮了雕刻着精美的莲花图案,每一片图画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禅意。
几名僧人立于其上,身上袈裟上皆落着几片红叶,看模样已是等候多时。
府兵取了信物与他们瞧过,僧人双手合十,朝着高坐于马背上的闻人珏行了个礼,回身引着队伍进到寺中。
众府兵们被领着前往后方的院落中安置,车内的两位女眷则需先行拜会庙中住持,下了马车朝着那座巍峨宝殿的方向而去。
闻人珏思忖片刻,亦跟随在侧,陪同二人前往。
殿门大敞,淡淡的檀香味充斥于鼻间。微暖的阳光直射而入,照亮了殿内供奉的巨大佛像,其面容慈悲,肃穆庄严,唇角微扬若噙浅笑迎接着每一位到访的信徒香客。
穿着袈裟的僧人们于殿中摆弄着各类法器,下方有诸多香客或站或坐,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低声祈祷,面上皆流露出如出一辙的虔诚与敬畏的神情来。
殿内每处角落都充满了宁静庄严之感,踏入其中,便觉尘世喧嚣悉数抛却于脑后,聆听耳畔那道梵音,轻易便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平静。
三人于佛堂中等候了约莫一刻钟,庙中住持方才踏过门槛,向他们徐步而来。
但观他容貌清瘦,轮廓瘦削分明,眉宇间透露出一股慈悲与庄严。双眼深邃而明亮,仿佛能看透世间万物,经过岁月的打磨更显得沉稳而坚韧。
“原是闻人夫人,当真是许久未见了。祝几位贵客六时吉祥,福慧增长。”
住持双手合十于胸前,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透露出一种从容不迫、深不可测的气质,就像一座静谧的山峰,静静地伫立在那里,心无挂碍,自在安详,与世无争却又散发着强大气场,令人不敢有丝毫的冒犯与不敬。
见他出现,王氏面上流露出的些许不耐方才尽数褪去,朝他含笑言道:“上次到访乃是年前的秋日,确实有许久不见了。今朝我携新妇前来诵经祈福,欲小住几日,之后叨扰了住持,还请您多担待才是。”
住持闻言颔首,目光于后头的年轻男女面上扫过,同几人抬掌示意,道:“几位贵客千里迢迢从兰州赶来,诚心可照,天意如愿。招待三位乃是老衲分内之事,还请往这边来。”
言罢,几人跟着住持绕过佛像,朝着挨于一侧的偏殿而去。
那通往偏殿的道路颇有些隐蔽,需绕过多重障碍物方才能够抵达至终点。通过一片长而黑暗的空间,眼前忽而一片光亮,季书瑜眯起眼,适应了一番这强光,方才抬首打量起周遭
的环境来。
但见小殿中同样立着一尊佛像,只是其上头以一块红绸盖住,并不能看见底下的模样。堂间亦无其他香客,底下香炉干净无灰,异常整洁。
解读出了几人眼中的疑惑,住持解释道:“夫人来过寺中数次,捐了不少香火钱,曾解了庙中燃眉之急。因而庙中专为贵客开辟了一间小殿,此处较正殿更为清静,夫人日后便可常来此处礼佛。”
闻人珏斜倚于壁上,闻言一双桃花眼微眯,眼底透露出一丝暗色。但因着脑中传来的阵阵刺痛,心情不佳,一时懒得开口同人刨根问底。
是以,几人也错过了眼下这最好的寻求解答的时刻。
王氏闻言亦是愣怔,言道:“这如何使得……”
她想要再问,住持却如有所料般,继续言道:“投桃报李罢了,还望夫人不要拒绝才是。”
王氏思索片刻,想着几人往后还要于庙中久留,方才迟疑着应下了。
“那便多谢了。”
第37章命理难说签文之中说的男人又是谁?……
宝殿之后是一片绿意盎然的空旷土地,毗卢阁立于其中,周遭植有诸多高大柏树环绕,眼前一片翠色欲滴,宛若天上清潭。
西风吹来,树上系着的红绳迎风招展,与寺中的红枫之景遥相呼应,异常漂亮。
王氏留于前边的佛堂中听住持讲解经卷,季书瑜与闻人珏则被住持的大弟子领往院中游逛。
有几对年轻夫妇于其间走动,将手中的祈福红绳系于柏树枝干上,面容俱是带着笑意。
僧人双手合十,向路过的香客们颔首示意。回首望向身后二人,说道:“这些树名为‘百事如意’,乃是香客们常来光顾的地方,二位施主可需笔墨,试试否?”
这名僧人法号尘卿,容貌只是寻常,然一双长目微敛,目光清冽,果真如其名一般脱俗出尘。待人又温和有礼,谈吐得体,进退有度,气度倒也不下于那位住持。
“嫂嫂需要么?”闻人珏随手抓握住一条于空中飞舞的红绸,侧首望向季书瑜。
闻言,她摇了摇头,拒了尘卿的好意,言道:“暂时不必了。”
她不信任何神佛,祈福之举于她而言并无什么意义,如今王氏不在身侧,她亦懒得费这番功夫写下违心之话来应付闲杂人的耳目。
何况言多必失,心中之语如何能随意吐出口,与外人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