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四川方言集锦 > 第283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 待诏(第1页)

第283章 快消失的四川方言 待诏(第1页)

理发师如今有个高大上的称谓叫托尼老师,这大抵是崇洋媚外的结果。民间通俗说法就称理发师。再往前一段时期,称理发匠、剃头匠。而理发,相当一段时间,四川话称“剪脑壳”,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吓人?理发师还有一种称谓,叫“待诏”,如今已不多见,只在一些较偏远的乡镇,或一些老年人口里,还能听到这个称谓。理发师称为“待诏”,不独四川方言,在部分方言尤其南方方言过去都较为常见。今天就来说一说“待诏”。待诏的本义,是等待诏命。《文选·扬雄序》:“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召雄待诏承明之庭。”张铣注:“待诏,待天子命也。”唐代王绩《晚年叙志示翟处士》诗:“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清代惠士奇《送蒋树存之官馀庆》诗:“待诏吾留金马门,修书君上南薰殿。”待诏?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原指士人、宫女等待君主的诏令,后来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在汉代,皇帝可以不受限制地召见有一技之长的人,称之为待诏。这些待诏之人包括词学、经术、合炼、僧道、卜祝、术艺、收弈等各类专业人士,他们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特别优异者待诏金马门,以备顾问?。他们并非达官显贵,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身份和使命。待诏者,通常身怀绝技,或精通琴棋书画,或擅长诗词歌赋,亦或是对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了如指掌。他们游走于宫廷与民间之间,以自己独特的才华服务于众人。唐代?时,待诏制度进一步发展。唐初建立了翰林院,召集文辞经学之士及医卜等有专长者待诏值日于翰林院,称为翰林待诏或翰林供奉。这些待诏负责批答四方表疏、文章应制等工作。宋代?沿用了待诏制度,翰林待诏负责书写诏令。?辽代?有翰林画待诏,而?明清?时期,翰林院中仍置有待诏,但地位较低,秩从九品,主要负责校对章疏文史?。上述“待诏”,都是官名或供奉内庭的人。那“待诏”一词,在民间如何又演化成指理发师呢?唐代翰林院当时有画待诏、医待诏、棋待诏等名称,宋、元、明时期民间开始尊称手艺人为待诏。如《水浒传》第四回:“智深走到铁匠铺门前看时,见三个人打铁。智深道:‘兀那待诏,有好钢铁么?’”此处“待诏”指铁匠。再如《西游记》第四十六回:“国王道:这和尚是有鬼神辅佐!怎么道士入柜,就变做和尚?纵有待诏跟进去,也只剃得头便了,如何衣服也能趁体,口里又会念佛?国师啊!让他去罢!”此处“待诏”明显指剃头匠了。《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裱褙铺里)璩待诏问:‘府干有何见谕?’虞候道:‘无甚事,闲问则个。’”该书里玉匠、装裱师等都以待诏、大夫混称。以上是农村称理发师为“待诏”的源头之一。民间称理发匠为待诏应还有一个重要的来由: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对汉人强制满化,强迫汉人改成满人的发型,理发匠奉旨剃头。本来明朝男人一般都是满头长发的,清廷下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强迫剃头。理发匠就是奉旨剃头,碰到留着明式发型的人抓了就剃,不愿剃就杀头。李劼人《大波》第三部第九章:“……帽根儿是清朝入关才兴起的制度,好多人就因为不肯剃头发、梳帽根儿,遭斫了脑壳。那时节,剃头匠都带有圣旨在担子上。违旨者斩!所以剃头匠才叫待诏。”所以清朝开始,“待诏”在民间逐步专指理发师了。摘录部分文献资料:清乾隆三十年《同官县志》卷四《风士志·方言》:“剃头匠曰待诏。”清·赵翼《陔余丛考·博士待诏大夫郎中》:“黄省会《吴风录》谓张士诚走卒厮养皆授官爵,至今呼椎油、作面佣夫皆为博士,剃工为待诏云。”《醒世姻缘传》六十四:“我正叫了个待诏剃头,我流水叫徒弟看茶与他吃。”凉州贤孝《张三卖马》:待诏铺子里去剃上个头。吴济生《新都见闻录》第六章《市容片断·(六)条帮与市声》:“重庆的理发师,也叫‘待诏’,通称为‘剃头匠’。”:()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