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要实现财务自由,就必须管事,然而从普通太监变成首领太监、总管太监,成功率是很低的。
据统计,最终能够当上总管的太监只有不到1%。能够成为首领的也不过10%,比科考中秀才好不到哪里去。
八品侍监的月钱,也才四两+三斗米+七百文。和外头的县官一样,单凭月俸过活,就只能啃馍馍。县官的大头儿,是在收受贿赂中。太监的赚钱法则就是「管事」,只有有事情可办,才能从中收受贿赂,尽早实现财务自由。
想要不吃气,就需要不懈奋斗,不断钻营。可是,那十之八九的普通太监,都在一层压一层的制度中喘不过气来,很难有出头之日。
后宫的管理非常严格,动不动就要打板子、罚俸禄,太监们遭受的都是非人的待遇。
譬如在慈禧底下干活,往往苦不堪言。慈禧这个人,治国水平不行,内忧外患不断,在宫里头也比较抑郁,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烦躁、打人。她底下的太监,在太监里算是比较风光的,可每天也都过得提心吊胆的。
老太监刘兴桥说,清末的太监都知道一件发生在慈禧身上很有名的事:
一个老太监,不知道哪句话让慈禧不顺心了。她就硬逼着老太监去吃屎,这个老太监只好吃了一堆屎,最后因此死了。
每天,被慈禧下令责打的太监都不下几十人,还要搞连坐,一个地方有一个太监犯了一个错误,就打该处的所有的太监。
近前伺候帝国最高统治者的高级太监,尚且有如此待遇,更不要提那些处于底层的大多数小太监了。而慈禧,又是有名的能够体谅奴才的人。想想那些史书记载的动辄就发怒、打人致死致残的残暴国君,不知道会有多残忍。
很多太监,因为生活太苦闷,人格受侮辱而逃走。
同治八年(1869年)六月十六日,昇平署的一个太监逃跑了,这已经是他第六次逃跑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慎刑司处置了四名逃跑的太监,发配他们到黑龙江为披甲人(当兵的)当奴隶去了。
大多数太监被牢牢按在本处,无法外出,不能和外头交接,只能听话干活,老老实实领工资,很难出头。所以,他们一开始动净身手术借的那一百两银子,每月扣一两,十多年都还不清,也是很常见的。
这就是普通太监的人生道路。
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一说太监,就想到李莲英。这就跟一说姓马,就想到马云一样——多数人的生活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太监干了十几二十年,终于把贷款还完了,可这就算完了么?
简直异想天开!
我们之前说过,当太监的,从进宫前就被去了根、丢了势,那是他们一辈子的遗憾和羞耻。等老了以后,都要出宫。有的回了老家,有的留在京城,最终留在京城的太监,被埋在一个叫中官村的地方——太监是宫中的,被叫作「中官」,所以埋葬他们的墓地就叫中官村,后来才改名叫中关村。
太监都希望来世能够做个全乎人,下去的时候,都得把命根子带上——他们管它叫「宝贝」。但宝贝不能带宫里去,宫里不许有那玩意儿,所以,命根子被割下来后,就被保存在了净身处。
…
从拿到这玩意儿开始,净身处就掌握了被阉者的命运。
净身师傅把别人的命运,放在一个满是石灰粉的盒子里干燥保存,然后裹上红布,挂在梁上,名为「步步高升」。
说是帮忙保存,实际上又是另外一种盈利项目。他们也爱宣传「人要完完整整地到下面去」,等太监再努力攒一笔钱,就能把自己的命根子赎回去了。而这个索价非常高昂,可以说是「挟屌要价」了。
对太监们来说,能领回自己的命根子,就和学生能领到录取通知书一样重要,就算中间有个拦道要钱的,狠狠心也得给。
当太监还完贷款,赎回「宝贝」之后,他才能实现「财务自由」。不过,紧随而来的,就是另一件让人发愁的事——养老。
这时候,多数的太监已经年过半百了,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个年纪的职业生涯已经定型,没有什么上升空间了——多数人的人生也正是如此。
事实上,能去养老院的太监依然是少数,能去朝廷专门开辟的太监养老的寺庙的也是少数。
因为养老需要钱,而哪里都不养闲人。
庙里的太监都要干活,干不动的,除非交上情深意长、义气当先的朋友,否则被人嫌弃了就会被赶出来。
而太监养老义会主办的各种养老寺院,虽说是宫外头的「老太监乐园」,有一定的公益性质,但是,吃喝拉撒睡都要地方、要钱粮,怎么可能不收费呢?
这又是一个需要太监努力攒钱的事情,也还是需要一百两银子,退休前三年交齐。很多太监根本拿不出来,也就没有进去的资格,所以,他们「出宫以后,只有四处流浪,最后冻饿而死」。
图:民国,被驱逐出宫的太监
…
图:民国,被驱逐出宫的太监
小民忙着生四五个儿子,就是在赌有一两个成器的。儿女都不孝顺的情况也有,但很少,和完全无人管的轻重程度也大有不同。太监没有子嗣,所以都很希望认干儿子,导致有人有很多「义子」。但是,有养子的只是有钱有势的那部分,多数人还是没有的。即便有,干的也只会比亲的更见风使舵。
太监无后,但上有父母,父母一般死在他们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