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林父也是有兄弟姐妹的,不知道林国栋的爷爷奶奶生了几个孩子,反正活下来结婚的除了林父之外,还有一个林大伯和林小姑,林小姑外嫁了,和青林湾生产大队隔了三四个村,除非红白事,平时也不会来往。而林大伯是一个村的。
林父和林大伯也没什么矛盾,两家也是平平淡淡的交往着,也只有在红白事的时候会凑一起,只不过宁书每天做自己的事情,不关心这个,所以也没和林家的亲戚有交情。
而且林国栋的爷爷奶奶都去世了,林父和林大伯家也没有一起吃年夜饭,宁书对林家的亲戚就更加不了解了。
“行,谢谢娘了。”宁书道。
“一家人谢啥,那我走了。”林母匆匆忙忙的走了。难得老三媳妇能拜托她一些事情,她还挺高兴的。
人就是这样,远香近臭。平时高高在上的人需要你一点忙,你就会高兴。如果有人三天两头的来麻烦你,你就觉得厌烦了。
林母一走,宁书想起了之前的事情,问道:“我们家买了三个院子,大房和二房会闹吗?”她倒是不担心他们闹,他们光明正大买的房子,管别人怎么闹。
“不知道。”林国栋回答,“要闹就让他们闹,我们已经分家了。不过按照娘的性格,这事情她不会说的。我想着之后我们随军了,县城的房子总不能麻烦孟杰去看,所以还是跟娘说了。”
“嗯。”宁书也理解,孟杰和林国栋的关系再好,也只是朋友,这种琐碎的事情的确不好麻烦朋友。
没一会儿l,一家五口吃好了晚饭,吃好晚饭没多久,林母就带着两个妇女来了,一起来的还有钱爱芬和几个老宅的孩子,估计是来看热闹的。
“老三媳妇,你大伯母,还有巧花婶子,都来换番薯。”林母一边说,一边把和钱爱芬一起抬着的箩筐放下。箩筐里有鸡蛋大米还有秤。
多亏了林母记性好,宁书倒是忘记秤的事情了。不过林母拿来的是大秤,和之前她称板栗时用的小杆秤不一样。
“大伯母,婶子。”宁书打了声招呼,这个巧花婶子宁书有印象,住老宅隔壁。接
着她又道(),有这个大杆秤称番薯倒是方便了。
林母:这是大队里借来的?,家里哪有这么大的杆秤。”
林大伯母问:“国栋媳妇啊,你娘说你们家要换千百斤的番薯,是真的吗?如果有的话我想多换一点。”他们家的孩子比老林家还要多,因为她生的比林母多。
去年大队分了粗粮和大米,再加上去年自留地丰收的一些粗粮,现在粗粮吃了差不多了,还剩下一些大米舍不得吃。当初分粮食的时候,她也是想要多分一点粗粮的,可粗粮数量有限,大队里都是按照比例分的,也不是随她心愿的,这也没办法。听到国栋娘来说国栋媳妇要换番薯的事情,她马上就把大米和鸡蛋整理出来过来了。
“国栋媳妇,我们家也要换一些。”巧花婶子道。放着今年吃不光还有明年呢,多换些番薯,家人吃的时候能饱腹一些。
每年的粮食要上交,留下来分给他们的就少了。所以有时候,也不是他们不想拿工分换更多,而是数量就这些,他们想换也换不到。
换来的番薯哪怕吃不光,到时候晒成番薯干,也可以给小孩子当零嘴。
当然了,他们各家也是有自留地的,但他们的自留地也不仅仅是种番薯,他们也要菜的。毕竟他们不像宁书家,地基地能空出半亩种蔬菜。
地基地都是用钱买的,谁舍得买了地基地来种蔬菜?
而且,也不是每户人家都买得起地基地的。
所以就算他们自留地刚丰收了食物,可现在宁书这边能换番薯,他们还是都愿意换一些,留在家里备用。
“大伯母,婶子,我娘说的是真的,留下自家吃的一些番薯,其他都换了。”宁书道。
得了宁书的话,接下来大家开始换番薯了。
最先是林大伯母换的,她拿来一篮子的鸡蛋,可能是家里估计过的,刚好五斤鸡蛋,换了宁书家的50斤番薯。然后是10斤大米,换了宁书家的40斤番薯,一共换了90斤。
接着是巧花婶子家的,他们家的鸡蛋只有三斤,换了30斤的番薯,但是他们家的大米多,拿来了30斤,换了120斤的番薯。
两户就210斤番薯换出去了。最后是老宅换,林母也是用鸡蛋和大米换的,换了150斤的番薯。
一下子换走了360斤的番薯,宁书倒是高兴,大不了剩下的做番薯干了。
不过过了一会儿l,又有两户人家上门了。一户是家里比较穷的,就住着两姐弟,父母都去世了。两姐弟工分挣不了多少,粮食全靠自留地的,但是他们年纪小,种的也不好,所以收成没有别人家的多。听说宁书这里可以换粮食,就拿着鸡蛋上门了。
他们拎来的鸡蛋不少,也有3斤,可以换30斤的番薯,宁书担心他们拎不动,还让林国栋给拎过去的。
还有一户也是贫穷人家,家里没有壮力,只有老人和小孩,也没有工分换粮食,所以也是拿鸡蛋来换的。同样也换了三斤鸡蛋,换走30斤的粮食。
()
这样一来,420斤的番薯被换走了,家里也就一半的番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