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买活免费阅读 > 11701180(第2页)

11701180(第2页)

第1172章没想过超越仙界吗?

按照郑大木的说法,以及黄秀妹乃至探险船船员们的旁证,华夏,或者说特指买地的航海技术,在过去这么二十多年间,的确是迎来了极大的发展,可以说是跳跃性也不过分,其速度完全超越了常理,“一下子就走完了别人家几百年的路!不论是新船还是新航线,哪有这样的道理!”

“别说是新船了,就是航线,一条航线从发现到完全成熟,哪个不是人命和沉船堆出来的?这也就是为何,一条航线可保几代富贵了,新航线没有这样到处开的,能用三四十年的功夫,把一条航线的成功率提上来,已经算是很了不得的了。就算是现在,东方的富庶在欧罗巴传闻极广,可那些勇于前来买地的船长,哪个没有一些朋友,是死于这漫长的航路之中的呢?”

“从一地到另一地,每年的什么季节该怎么走,什么星象表示自己在正确的航路上,不会迷途,这都是侥幸归来的船长,在自己的航海日记中总结出来的宝贵讯息。就算是这些船长不再敝帚自珍,把经验拿出来分享,对一条长航线的经验总结,也肯定要七八年的光景,才能扩散开来。

其实这在欧罗巴也都是不可能的事,也就是很多船长来到买地之后,上岸养老,不想再闯荡了,这才会献上笔记,让我们买地这里,倒是汇聚了欧罗巴的航海精华,在十数年间,断断续续地收集到了比他们老家更全的航线经验——当然了,这东西的密级是很高的,至少不能随随便便就让一般人胡乱接触。就像是从满者伯夷直达吉亨城,这条航线现在也是保密的,否则,吉亨城就还要考虑武装商船的骚扰了。”

很多事,不是身临其境,很难知道有些决定为何如此保守,譬如南洋-非洲-欧罗巴的航线,很多信息基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庄长寿都在报纸上看到过讨论的文章。

但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横渡大洋,从立志城去黄金地,以及满者伯夷-袋鼠地的直航线,仔细想想就知道这对当地的居民来说有多大的危险了。包括定居点的很多规矩,都要比买地更严格,比较接近于还严格执行宵禁规矩的一些边境敏城。

郑大木道,“这些航线的信息,其实对我们华夏商船来说,其实是补足了至关重要的底蕴,因着我们起步比别人晚,这里差了一百多年,或者说竟是上千年的积累——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坐着等旁人登门来做生意送钱的,如今要主动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去,去到难以想象的远海,这光靠一腔孤勇——

也不是办不到吧,但勇气是无法告诉你怎么做的,而一条新航线第一次走有多困难,看秀妹姨来袋鼠地的经历,就可以知道啦。当时我们家资助了三波人来袋鼠地,最后能穿越赤道无风带的,只有这么一支船队——无风带真的那么难走吗?也不是的,不然现在航线也不可能如此固定了,但在当时就是相当的困难,因为所有人心里都没底,你开到这里,对周围的一切一无所知,当然就觉得困难重重了。”

有了欧罗巴的笔记,这就等于让船长把船开出去的时候,至少有一本笔记可以参照,而且,不像是总说得比较笼统,采用的全是仙家手段的仙界典籍,欧罗巴船长的航海手记,参考价值显然要更大得多。比如说他们是通过星座来确定方位的,可仙家典籍从来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对仙家来说,确定自己的经纬度好像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甚至大多数时候它们的船只也不需要考虑洋流、风向,想怎么走就怎么走,那么书上的航线对买地的船长来说,也就只能看看罢了,根本无法跟着去走的。

有了笔记,大概知道欧罗巴船长是怎么走的,这就不一样了,但依旧不能完全解决航线问题,因为风向也是航海中很重要的一环,从欧罗巴往各地的航向,未必能复制在华夏这里。

但这里的知识,典籍上就有可以参考的地方了——全球的洋流、风带,买地的典籍中是有仔细记载的,在造船学校、航海学校这些专门学校里,有很多继承了郑天龙那一代老水手的航海智慧,年轻时开拓过天港——立志城——狮子口——羊城港——南洋航线,甚至最远曾随队去过非洲的水手,不但实操经验丰富,同时还大量学习了买地知识,从一线岗位退下来后,在专门学校里当老师。

毫无疑问,这些老师是可以充分利用到理论知识的。他们可以看着洋流信风图,结合欧罗巴船长手记,计算出风速、洋流对航速的影响,哪怕从来没有去过某地,但也可以设计出曲里拐弯的航线,用以充分利用风向,让帆船突破无风区、绝对逆风区的限制,在直航之外,拥有更多选择。这样的航线书,如果在出航以前,能够得到一本,对华夏船长来说,毫无疑问是增强信心的,就是水手们,听到这一次试航有专门学校的背书,也会安心不少,甚至愿意稍微降低索要的价钱,都是不无可能的。

以买地如今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程度,这种行内的消息,虽然没有特意保密,庄长寿却也是无由得知——一般的报纸,对于这种消息根本就不感兴趣,并不予以报道,而他又怎么会关心远洋商船是怎么周折地从买地去到欧罗巴,又从欧罗巴回返的呢?

“这种航线书,比较有用的就是从西非回来——去倒还好,没有什么南走的,绕过好望角之后,一路就是南风了,顺风往上,很快就能到达北部,但回来的话就会遇到顶风,在非洲南部西侧,没有近岸风,风向常年南风,北上好走,但要南下,那就是顶风而行了。

这么走是很艰难的,欧罗巴人的应对之策,是通过陆路中转一段,如果要走海路的话,他们是习惯从新大陆中转——从绿角到新大陆,一路都是顺风,抵达了之后,绕过他们所谓的麦哲伦海峡,从阿卡普尔科直放吕宋,这是弗朗机人走了很多年的老路,一度也曾经是被他们垄断的航道。”

这么走,看似绕了远路,但因为能充分利用风向,其实是很省力的,当然这样的路线,对华夏的船只来说那就很危险了,因为几千公里都是生路不说,在弗朗机人的补给点,华夏的船只极大可能会被扣留,安全是无法保证的。

因此,如果没有一条备选的航路,那么华夏船只去了西非之后,就有点难以返回了,华夏船想要往欧罗巴一行的愿望,之所以一直耽搁到如今,除了欧罗巴如今越发混乱的局势之外,也有返航线路难以确定的缘故。

“但是,如果在不考虑西非补给能力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话,却也不是没有备选航路。”

在探险船队上,世界地图肯定是必备的东西,郑大木伸手在地图上划拉了一下,“想要突破南风区,就要斜着走,往新大陆航到某个角度,进入西风带之后,就可以借助这常年的西风东行了,这就等于是划个弧线,和两个风区都产生一个交角——看起来绕了很大的远路,但只要知道什么时候折角,这就要比去新大陆横穿麦哲伦海峡省力。”

“据那些欧罗巴水手说,从新大陆通往东方,只有两个海峡可以选择,一个是曲里拐弯的麦哲伦海峡,这片海峡冰冷多雾,蜿蜒曲折,很容易被军队封锁,如果有人在这里伏击的话,船只难以撤离。而另一个海峡德雷克海峡,浪大得可怕,也非常寒冷,没有人胆敢从这里通行,据说,十艘船进去,只有一艘船能出来。只要在这个折角绕一下,还是改为从好望角通过非洲回东非,就等于是避开了这个危险。”

“这样,从西非回国,就有两个选择了,航路的选择当然永远是越多越好,就算没有一个选择是亲自经历过,但也能壮胆。但如果有滚筒风帆船的话,那就又能增加一个选择了。”

郑大木又说起了滚筒风帆,“这个东西,我也是在典籍上看到的,一看就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它是一个铁做的圆筒,只要开始用蒸汽机带动给一个转速,就能为船只提供前进的动力。而且,它不是三角帆,它是可以用各种角度来迎风的,就算是顶风区也不是问题。”

他拿起一张纸卡,卷了起来,用做形状的示意。

“倘若有这样的滚筒,和三角帆结合的话,那就可以用慢速通过南风区,连前往西南方向的折角都不需要去弯了!”

“同样的,这种滚筒风帆,按照书上的说法,对微风的利用效率也很高,也可以试着用它来充当满者伯夷到袋鼠地的船运,这东西还是风帆,不烧煤的,如果实验成功的话,岂不是又节省了成本,也解决了澳洲矿场运货的大难题?澳洲矿的成本,价格一下就下来了?”

别说庄长寿,祖天寿都目瞪口呆了,他难以相信这样一个转动的圆筒,能给船只提供动力,“你说风帆,这个谁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是兜风用的。你说蒸汽明轮,这个大家也都懂,就是自行车呗,哪怕是你说的这个尾舵螺旋桨,我都能想象,就和一个人放屁似的……搅动了背后的液体,这不就产生了一个推力了呗!”

“可你要说这么一个筒转着转着,”祖天寿站了起来,自己转了个圈,又摇了摇头,语气非常的疑惑,“就能把船带着往前……这?这让我老头子怎么去想象呢?这东西哪怕典籍里有,真的能成吗?别告诉我将来的船,都是靠这个滚筒风帆来带动的,我觉得螺旋桨应该听着还好些!”

郑大木笑着还没回话,他们身后没有当值,正抱着手臂来看热闹的水手,便插话笑道,“我看过后世的仙画,我们教材上也说的,螺旋桨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不假的!”

“就说了!”祖天寿便立刻也拍了拍大腿,好像这个话题没什么好讨论的了,“那肯定是螺旋桨啊,若这么说,明轮船制造出来,都是浪费钱财,既然知道未来的方向必然是螺旋桨,又何必走这个弯路呢?”

这是一竿子把武林船厂的招牌都打进去了,船上的郑家人,很多都露出了赞成之色。郑大木的笑容却是不变,他认真地道,“小侄却不这样想,反而认为明轮船也是有意义的——明轮船至少在密排肋骨技术实现之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在传统船体结构上,加装明轮。这就很值得鼓励了。”

“至于说,明轮的缺点,耗能高,禁不住大浪,一旦力学条件复杂,应力大就容易断裂,平稳性不强等等,这些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即便如此,它也能胜任很多航行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出一批知道该如何在船上维护操作锅炉的水手。有这些优点,为它花费的钱财就不算白费,它的工程设计师是值得六姐接见这份殊荣的。”

“而且,虽然知道螺旋桨是未来仙界的主流,但大家有没有看到更冷僻一些的材料呢,虽然未见于仙画,但大图书馆有一篇讲述仙界造船潮流的论文里,也提到过,滚筒风帆在节能领域的突出表现,使其成为了动力船舶很好的补充设施。”

“也就是说,哪怕如今看来,滚筒风帆是前往螺旋桨的弯路,但或许在后世人的眼里,单纯螺旋桨船只,其实也是通往滚筒风帆动力船的弯路呢?我们如何知道,仙画上的呈现,就是最终最佳的答案,而不是比我们走得更前一些的弯路呢?”

这个话题,隐隐似乎触动到了某些超出技术的话题领域,带有一些哲理的味道了,让听者纷纷都露出了深思之色,只是触动有深有浅——祖天寿是最浅的,他刚入买不久,连怎么学买都尚且没有入门那,更不说别的了。

庄长寿听起来,就想到了自己接触到的许多社会现象了,更是诧异于郑大木的胆量——这否定的可不是螺旋桨这一点,好像竟隐隐是向着如今社会上一种几乎成为常识的默认规矩去的——只要是仙界的,必然就是对的,好的,就尽管跟着去做就是了。

且不说政治上的事情,就说这技术上的事情,似乎所有一切方向,都是朝着再现仙界的产品去做的,只要能实现典籍中的性能,设计上是完全无需做任何改动的,仙界的设计,就是金科玉律,就是圭臬天条!

当然,这样的认识,在庄长寿看来也完全不能说是错,买地如今各行各业,几年内所发生的‘千百年未有’的大变,哪一样不是从仙界的典籍中抄出来的办法?他不是开厂子的,也说不出个条条杠杠,就说自己生活中接触到的东西,什么锅炉、自行车、钟表、留声机……这些新东西,不都是抄着典籍做出来的么?有现成的路不走,干嘛非得要想别的褶呢?

就是庄长寿自己,他不也是看了话本,效仿着开始写游记,因此发家的,更不要说航海这门完全依靠典籍记载的洋流季风、天文地理来跳跃发展的行当了,水手对于仙界的虔诚,是一般人根本比不上的,这份崇敬似乎已经到达了死板的程度。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