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买活虾好还是冻虾好 > 11601170(第6页)

11601170(第6页)

且不说郑地虎这个南洋总督,就说他哥哥郑天龙,也是几次加官进爵,现在已经是买活军’航海局’局长。一般的百姓可能对于航海局没有什么概念,但庄长寿怎么说也能常常和张宗子、徐侠客这般人等一起出游,对于航海局的意义,他是半点都不敢小觑的。

这个航海局,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是要和海事局合并的,如今暂且还是双方并行的关系,为的是要提高航海局的地位,按道理,海事中肯定囊括了航海,除此之外,有海防管理、海安、通航等各方面的业务内容,为什么要把航海单独拎出来呢?就是因为现在,买地已经进入了海洋大发展的阶段,船舶、船员都是长期紧缺之物,必须要想尽各种办法,在短期内把缺口给补上。

也是因此,航海局从海事局独立出来,单独划分了一个特别局不说,提高了级别不说,六姐还破格特批,把郑天龙从造船厂提拔到了这个位置上,负责的就是两件事,第一,郑天龙的老本行了,造船,尤其是造海船,造远洋海船,第二,培养远洋船员。很显然,有船还不够,怎么培养出大批能够有信心全世界航行的船员,这就要看郑天龙的本事了。

“十八芝的底子摆在那里,除了他之外,这个局长也没人能当了”

这个新闻出来后不久,庄长寿有一次和张宗子等人餐叙时,这位大采风使是这么评价的,“现在各地的海船厂,都是第一造船厂出去的匠人,郑天龙是他们的老厂长,而远洋海员,这不是他那些老兄弟的专长吗?

现如今,刘香芝等人也是满世界的做生意,他们手底下的那些远洋水手,个个都可以做航海学校的老师,而每年航海学校那么多毕业生,该去哪里实习呢?新船员是需要老船员来传帮带的,我们买地自己的航船,跑得可没有那些海商那么远!

一样都是海船,近海航线风平浪静,和内河差别不大,还是远海航线最锻炼人了!你要每年成千上万的把水手培养出来,还真就少不了郑局长从中梳理协调!”

“再者说,他亲弟弟就是南洋总督,南洋产什么?造船的好木头!别人说一百句,郑总督这里,未必有亲哥哥说一句话那么尽心,所以,这个问题不是’为何偏要用郑家’,而是’除了郑家能用谁’?能用谁?谁也用不了,最理想的就是郑家了!郑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完全没有推辞,立刻就上任了,此刻可不是谈什么回避的时候!”

说回避也有道理,实在来说,郑天龙和郑地虎是亲兄弟,都居于高位,而且还染指的是如今正开端的海洋这块,不说六姐是否放心,就是郑家自己也未必完全乐见,就怕将来自己功高震主,在海航这块,反而令六姐感到受了掣肘,一个不高兴,’鸟尽弓藏’,家中反而落了个凄凉收场。

但情况如此,郑家如果还说回避,那就是给自己找事儿了,没等到鸟尽弓藏的时候,这会儿就大祸临头,因此,郑家才有了这样一门双重臣的局面,在买地的高层中,除了彬山跟随谢六姐起家的那帮人之外,这也是非常罕见的,也说明了郑家在买地这里当红的程度。

当然,这些道道,庄长寿是不能和郑淼这个局中人深谈的,只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而已,他到了吉亨之后,见到袋鼠地真实的景象,还想过郑家的意图,认为此地虽然荒凉,但郑家却大手笔地不断加码开发,可能也是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毕竟,戏文里不都常演’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么?现在既然华夏一统,那虽然想不出会怎么搞,但如果发生了什么高层的动荡,庄长寿也不会太讶异就对了,或许郑家也是在为此做点准备呢?将来如果有事,族人还有个去处,不至于被连根拔起?

用这样的想法来揣测的话,别的都能解释得通,解释不了的是有一点,那就是郑家不知为何,会选择让郑大木来做吉亨城的城主——郑大木今年也不过才二十二三岁,吉亨城草创的时候才十七八岁。一个十来岁的惨绿少年,可以在战场上立下不世功勋,也可以在数理化上有突出的成就,有什么令人瞩目的发明,但要说主持一个定居点的开拓,这就有点让人发笑了!

别说十来岁了,就是庄长寿现在都三十来岁的人了,你让他去主持村里的春耕秋收什么的,他尚且不敢打包票村子里人人都能服气,更遑论在这样艰苦的地带建城发展,有些事情必须是有阅历支撑才能胜任的。让一个尚且还要备考买活大学的小孩儿来当城主,这其实就是在给郑大木脸上贴金啊。

如果想着韬光隐晦,把吉亨城作为一个退步,又何必推出郑大木来呢?这个矛盾点,也让庄长寿对郑大木充满了兴趣,也介于郑家在沿海一带庞大的影响力,不论是十八芝的老部下,还是造船厂的人脉,又或者是南洋总督的亲信,也都知道郑家将来必定是由郑大木来做掌舵人的。

郑大木虽然年少,但在民间还真有一定的知名度,庄长寿在南下之前,于满者伯夷港口,就听过一个传闻:有鼻子有眼,据说是率众第一次抵达袋鼠地的知名冒险船长黄秀妹,一次饮宴后亲口说的。

据说这个郑大木,还在八岁、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是个地理通了,天赋非常的出众,而且甚至可以说是谢六姐最看重的晚辈,他的教育,是受到最高层亲自过问的,郑大木之所以没有常驻吉亨,而是在买活大学就读,也是因为被谢六姐指定了好几门专业,令他同时修行!

一般人能读懂一门专业,这就已经很不错了,郑大木居然有政治学、经济学等诸多专业在读,可见他本人的天赋有多高了。又有一说,说是郑家对他如此重视,原因就是谢六姐曾经亲口对郑天龙说过,此子未来的成就,在你们十八芝所有人之上’

这句话,就有点沾了前知的意思了,可见这郑大木未来必定是有一番大作为的,庄长寿认为他可能做袋鼠王,缘故就在这里。袋鼠地这里,不比南洋,过来住一段时间就知道,这里百年内是不太可能被买地直接精细统治的,如果说南洋现在的官吏模式下,郑地虎有点诸侯意思的话,那郑大木和裂土封王差别其实也不算很大了。当然他必然不敢自立,但有实无名的土皇帝,这是肯定有的。

也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成就在十八芝所有人之上,因为如今李魁芝在黄金地的定居点,也是扎下根来了,这是能登史册的大功,很难想象,郑大木的功业如何还能盖过李城主去

反正,在满者伯夷听多了这些,庄长寿对郑大木也是充满了好奇,在乘船来吉亨这一路上,不免也和水手们谈谈这个少年城主,这些水手们说起来,都道郑大木治下非常严格,要求手下令行禁止,很有点治军的风范。

不过,他素来严明公平,御下虽然严格,自律却也甚严,对手下更是大方,吉亨城的待遇就是他定下来的,更不要说这些出生入死的水手了,只要能做到他的要求,功必赏,而且赏赐必然能让大家满意。

既然能赏功,那罚过这块,众人也没什么话可讲,甚至因为在远海航行的时候,船长本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要有管住全船的魄力,水手也是有点子吃硬不吃软的意思,对郑大木的严苛,反而很是服气。

乃至吉亨城这里,虽然也有郑大木一板一眼,犹如’周亚夫军细柳’这样的不少小故事,以至于郑淼还要来打个招呼,但庄长寿也看得出来,不论是船匠还是农工,也还是很把郑大木这个城主当回事的。

郑大木人虽然不在,但他定下的城规,却都是不折不扣地执行着——这’不得聚餐,屋内吃饭’等等,都是他定的规矩,此外还有’小组读报’、’不得耍钱饮酒’、出城结伴’、有矛盾报告上级排解,不得斗殴’、’入睡前查看纱窗’、雨季不得嬉水’、’防备袋鼠’等等,都是细致实用的规定。

在庄长寿看来,这些规矩虽然看着小,但却实实在在让吉亨城少死了不少人,其实是极为有用的,不然,城里人死多了,人心难免浮动,就算吉亨的待遇好,但一边危险,不断死人,一边无聊而又艰苦,日子一成不变,氛围也不会像是眼下这般扎实。

有了这些规定,吉亨的日子虽然也不好过,但也就只有一个无聊艰苦需要克服了,由于本地没有酒喝,也不能耍钱,主要的娱乐活动就是读报看话本,而且场地有限,必须各分小组,这么百来间屋子大概分了七八组,最大的变动就是组员之间互相串门。

有时候夜里开闭门组会,调暗灯光,读一些不知如何夹带到吉亨的香艳话本,这就是全部娱乐了——这香艳的话本,算是郑大木对吉亨住民唯一的让步,本来,按他治下的习惯,这种东西也和酒一样要一口气打死,但不知是经了谁的规劝,毕竟还是让步了。

这话本绝不会明面出现,但每一次补给船到来之后没有多久,也总会幽灵一样地出现在各个小组手中。庄长寿还私下借过来看了几本,居然还有《金平梅词话》的选段,更可笑者,是经过删减,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洁本,连这样的东西在吉亨都能引起流行,可见本地的娱乐有多么的乏味了!?除了这种东西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探险修仙话本,每一次补给船到来时都是几大箱的带,吉亨这里,也被誉为是学习圣地,据说不论是识字多么困难,只关心自己那点手艺的匠人,来了吉亨半年以后,识字量都会突飞猛进,甩掉文盲的帽子。在这里人人都是话本爱好者,不分好坏,什么话本都看——这来一次要看两三个月呢,还能挑么?

庄长寿就亲眼看到张屠户那个五大三粗的汉子,聚精会神地看一本讲述女子退婚后闯荡江湖,先后和十来个少侠眉来眼去的话本子——要问他为何知道得这么清楚,那必然是因为他在养伤的时候,也把吉亨图书馆的存货看得差不多了!

“也不知道补给船明日能到不!”

“这回应该有《再续破乾坤》第三十三册了吧!天老爷,我去年看了三十二册后,一年了居然没有下文!以前可都是一月一册,每次来必定能带个三册的,这叫人怎么活得下去!上回我还特意让人带信回去,叫我大哥给我搜罗,算在我私人物品里带来——”

“要是多捎带点新下来的云烟那就极好了!上回带来的份量太少,就那么一点哪够分的!到最后,咱们打打牌的时候,一根烟卷能当多少筹码”

虽然吉亨这里管吃管喝,但有些东西也是要买的,没有被禁的烟草就是一例,这东西吉亨住民普遍都来两口,有时候也认为和蚊香的效用差不多,吸几口能减缓蚊虫叮咬的兴趣。在补给船将来的消息传开之后,大家早晚相遇时,议论起来,最期待的,不是烟草就是书本,带来的罐头和清水什么的,倒在其次了。

郑大木要跟船来的消息则暂时还没有流传出去,除了庄长寿期待见他之外,大多数吉亨住民对城主也是又爱又怕,城主不在,规矩能稍微松弛一点,这要是他一到,那肯定先要狠抓一番纪律,胆敢私下打牌的百姓,扣钱也罢了,不卖给他烟抽那还不如杀了他呢!

“船到了,船到了!”

但是,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补给船到港之后,第一批搬下来的,并不是大箱大箱的罐头物资,也不是烟草、话本,而是一卷卷巨大的油布封,还有几个明显是第一次远洋航行的生面孔,战战兢兢地跟在油布封身后慢慢走下长板,隐约还能见到一根根的长竹子,堆在甲板两侧。

远处隐约能看见一名少年,正和几个中年人对着吉亨城指指点点,似乎还在介绍着什么,这里已有几个大概是随从的青年人,矫健地小跑下船,对前来迎接的百姓们,略有几分兴奋地宣布道。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