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昭国之外的地域,将军若未来继续征战,恐怕将军所行之事,不会被那些人认同,甚至会遭遇重重阻碍。
以我当下浅薄的见识,我甚至不知如何才能化解此难题?”
不得不说,赵云实在是个思想深邃的人,哪怕尚未在官场崭露头角,尚未在战场立下战功,但他对这天下的思索已入木三分。
“子龙觉得,这天下是刘家的天下,还是士族的天下,亦或是万千庶民的天下?”
虽说从现实角度而言,万千庶民似乎从未被上层之人放在眼中,这天下有能量的乃是那些士族。
但以赵云质朴的想法,他下意识地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
“以我之见,若无万千庶民辛勤耕耘农桑,则天下万民皆将无饭可食,无衣可穿。
故而这天下的万千庶民养育了我们,若无他们,这世道根本无法存续。
只是,万千庶民力量太过微弱,似乎根本无力改变这世道。”
“子龙这话有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子龙以为杨家军为何能在战场上连战连捷?仅仅只是因昭国重视农桑之事?
若粮食产量丰富,而昭国的百姓却无田可耕,无食可吃,所有的粮食皆在官吏手中,则昭国的百姓依旧贫困交加,在战场之上更是难以抗衡汉军的精锐。”
赵云不禁陷入沉思,他忆起这一路的所见所闻,想起了杨家军的分田政策。
“将军之意是,昭国之所以强盛,是因万千百姓分到了田地,能够饱腹暖身,故而才能击败汉军?”
杨秋微笑着点头。
“我知晓子龙的忧虑,若以我的执政之策,诸子百家皆为吾所用,天下万千的士族怕是大半都会与我们为敌。
然而昭国无需这些人的归附,昭国的根基是万千的庶民百姓。只要分田的政策始终得以施行,只要让他们依旧能够吃饱穿暖,这天下终归是万千庶民的天下。”
“可万一汉廷那边也开始如昭国这般分田地,也开始让庶民们吃饱穿暖,将军届时还能逐鹿天下,击败汉廷吗?”
赵云这话一问出来,杨秋忍不住笑了一声。
她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下意识的举了一个例子。
“子龙,你是一个赤诚之人,我不拿这个问题来为难你。
若是你的宗族之人有上万亩田地,你的亲朋好友家家户户都有上千亩良田,此时昭国快要打过来了,而此刻能团结底下兵卒的最好方法就是给众人分田地。
在这种性命攸关的时刻,子龙觉得你所认识的宗族之人,还有你的亲朋好友,他们愿意把田地都分出去吗?”
这个问题一问出来,赵云瞬间就沉默了下去,连他都不能保证自己有上千亩良田的时候,能把所有的田地分出去。
毕竟,总是要留个上百亩地自家吃穿,更何况他认识的亲朋好友,怎么可能会把手里的田地让出去分给兵卒。
哪怕明知道这种方法能够让万千人团结起来,可是赵云明白了杨秋所问。
方法都知道好,关键是大家做不到啊。
“那将军是如何做到的?”
“杀戮而已。”
这世间的道理,先贤早已告知众人。
只要吏治清正,君主贤明,官吏公正,众人依章办事,这世道虽说不会变成大同之世,但至少能让世间众人过得不那么艰难。
所以分地之事,并非想做便能做成。
都知道这种方法能拉拢更多的人,关键是很多人都做不到,因为你这么做,别人就会反对你。
所以最快的方法就是杀戮,顽固腐朽的那批人死了,自然无人阻拦新的政策推行。
“那将军未来也必须这般持续杀戮下去吗?若他们团结起来,恐怕将军所愿达成会极为艰难?”
“所以有时也要韬光养晦,不可树敌过多。待昭国实力强盛起来,届时再逐步推进,将昭国所推行的政策逐步拓展。
打天下有时不可操之过急,因进展太快会消化不良,但太慢,又会延误时机。
就如战场之上,兵卒准备妥当,粮草齐备,却并非进攻的最佳时机。
所以一切皆需等待时机。”
此时此刻,赵云已然心悦诚服,他最大的疑问已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