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古代太监谋反 > 和亲(第3页)

和亲(第3页)

联姻成功后,回纥与唐朝倒是过了几年安生日子,但回纥本身遭遇了强盛过后极大的打击,天灾人祸不断。与此同时,早几年还气势汹汹的吐蕃,自从回纥闹灾后,日子也是江河日下,灾祸连连。吐蕃贵族倾轧不已,战乱连年。回纥与唐的联合,让他们忐忑不安。眼见抢婚不成,就主动派使者求见,要与唐朝重修旧好,重温200年前太宗与松赞干布开创的舅甥关系。

但是,回纥灭亡后,吐蕃的日子也到头了,苦不堪言的农奴在多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起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使偌大的吐蕃分崩离析。

很短的时间内,唐朝一下就失去了两个庞大的对手。

与之对应的,是唐朝内部较为稳定的局面。武宗即位后,仰仗宰相李德裕的参谋,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削藩镇乱,拆毁佛寺,扩充税源,使得唐朝从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强盛的局面,史称「会昌中兴」。

其后的唐宣宗李忱,更是明察善断,恭谨节俭。灭亡吐蕃,平定安南,夺回河湟地区,继续了中兴的大局。

这其中,唐与回纥的联姻本身,起到了休养20年的目的,这20年,也正是太和公主最悲惨的20年。

太和虽然是个聪慧的人,但于政治却是个十足的生手,根本没有接触过那么复杂的局面,改变大局的能力有限。可是,我们平心而论,无力改变大局,难道不是多数人的常态吗?难道对于太和,就要求全责备吗?

于是,生怕太和伤心的武宗,又下了另一番安慰诏书。而从这封诏书中,我们似乎可以猜到太和在回纥究竟遭遇了什么。

书中有云,「失位自伤,宁免《绿衣》之叹」。《绿衣》是《诗经》的篇章,说的是正妻被忽视,而小妾得了势,把正妻踩在脚下凌辱。太和远嫁回纥20年,从窈窕淑女变得人老珠黄,又怎能一直保持被众多美人环绕的可汗爱呢?所以太和公主在回纥时是备受冷落的,她不被诸位可汗重视,作为可敦(皇后),又使某位小妾僭越于她之上,针对她,排挤她,令她如坐针毡,无地自容。

不过,一切都不重要了,人回来了就好。唐朝在政治和军事上已经胜利,就不会在乎公主过去的成败,不会对她进行过分的指责,反而要表彰她的奉献,补偿她的牺牲。

会昌三年(843)春,长安城外,400名神策军与连绵不绝的仪仗队,在长乐驿迎接太和公主回家。

太和被神策军拥护着入城后,又有隆重的迎接典礼。百官集体朝拜,与太和一起到太庙祭拜,告慰宪宗、穆宗的在天之灵。

因祸得福,返回故乡,让太和「欷歔流涕」。易装后,她到光顺门脱冠请罪,表示在回纥期间「和亲无状」。风云激荡20年,却什么都没办成,反倒成了天大的累赘。武宗原谅了她,册封她为定安长公主,群臣大贺。置长公主府,赐钱财、奴仆。

太和公主的回归,受到了皇帝、百官、万民的热烈欢迎,人们没有不哀悯她的遭遇的。

然而为难女人的,终究还是女人。

太和虽然受到了举国的欢迎,但却遭到了阳安、宣城、义昌、义宁、贞源、贞宁、临贞等公主的抱团排斥。

除了阳安长公主,其他的公主还都是太和的亲姐妹,都是宪宗皇帝的女儿。阳安作为长辈姑妈,对太和的排斥尤其强烈。回归典礼时,她拒不出门。后来皇帝命令来了,又连续两天躲在外面不回家,假装收不到命令,消极抵抗圣命,借以表达对太和的反感。

史书上并没有说她们为什么这样做,也从没有人给出过解释。

不过,依我看,应该还是与太和没有完成政治任务有关。另有一种可能,是她们从骨子里鄙夷太和的遭遇。

首先就是依照胡俗,嫁完这个嫁那个,嫁完叔叔嫁侄子。

草原上男多女少,妇女横生逆产的概率极高。这导致平民男性娶妻极其困难,家庭内部的策略是,他们会努力使兄长结婚,弟弟则无钱婚配。如果兄长死亡,那么就留下了鳏夫弟弟和一个寡嫂,于是两人重新组成家庭。

自然还有财货的问题。婚姻财产的分配,历来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如果无人收继寡妇,寡妇就要把财产带走,嫁给外人,俩人一起消费,等于花着张家的钱,与老王一起快活。为应对这种情况,古今中外的人采取了不同策略,要么鼓励女人守寡,要么鼓励女人家庭内转嫁——草原民族采用的是后者。

有人会说贵族妻妾成群犯不上这个,是的,但是他们不会因为资产富饶妻妾成群而改变固有的习俗,反而会有所加重。对中原的皇帝和官员们来说,他们的妻妾再多,也不会与任何外间的男子共享,其妻妾不得与外男接触,除非过了生育年龄(49岁以上)。

草原上的贵族也是如此,他们不会放任财产外流,多一个不多,少一个却舍不得。于是,儿子或侄子是可以继承父亲除生母以外的所有女人的,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

自打西汉以来,大多数和亲公主都会被要求改嫁给丈夫同族的近亲男性,这样要求的不光是可汗,还有本国的皇帝。由于太过耻辱,她们会上书恳请皇帝不要下发这样的「恩赐」。但是,为了「顾全大局」,她们的请求都会被驳回。她们也只好先嫁弟弟,再嫁侄子,然后再嫁给叔叔。

和和亲公主的羞耻感一样,唐朝宗室的其他公主,对出嫁女这种「人尽可夫」的遭遇十分鄙夷。

其次是太和可能弃亲生儿女于不顾了。

作为可汗之妻,和亲女子一般都是有自己后代的。譬如解忧公主有4个儿子(元贵糜、万年、大乐、鸱靡),2个女儿(弟史、素光)。昭君则有1个儿子(伊屠智牙师),2个女儿(须卜居次、当于居次)。

至于其他人的子女,史料往往不去记载,主要是因为没有参与重要事件。但是,自汉代以来,和亲的公主几乎都在异域老死,连探亲都不允许(昭君回乡是民间传说,不是史实,她出塞后再也没回过家)。但凡有生育能力的,就没有不生育的,太和也不会例外。唐朝时,被送回国的公主倒是有一个,正是没有生育过一儿半女的宁国公主。但是,太和显然不是没生育被送回来的,她是被抢回来的。

我们可以猜想,这7位稳坐家中的公主听说这些事后的反应,无非是:「她还回来干什么?」面对一个只有肮脏的错误,没有办成任何事的出嫁女,她们的反感是存在的,付出的行动,就是不去主动欢迎,不出面唾弃就已经算很给面子了。

武宗的让姐妹姑嫂出迎的敕令来了,也都假装没看见。

7个人一起没看见这项非常重要的通知,搁谁都不信啊!外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7个府的上千口子人也都聋了吗?

真没去。

武宗听说后,大怒,狠狠罚了她们。还让史官认真把这件事记下来,写上每个不出迎的公主的名字,好让后世的人知道她们是如何的不懂道理的,但凡文字存在一天,这件事就没完。

太和很感激武宗,时隔20年,她得以和太皇太后见面,母女相拥而泣,再也不必在外地受那样的奇耻大辱了。

其实,自古以来,多数人,尤其是女人的幸福,都是被牺牲的。到了明代,朝廷没有和亲之举,主要也是不屑于用女子做局。与之对应的是公主出嫁水准的严重下降,不仅不用来和亲,也不让她们与任何略有官阶的家庭结婚,只能嫁给低阶官吏甚至平民。

联姻当然不是为了爱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国与国之间的和亲也是如此的,有时候的确会对国家社稷有利,甚至能换来几十年、上百年的蓬勃发展。但是,这也不是强迫一人牺牲,而使万人获益的正当理由。

武宗和李德裕都是明白人,懂得这里边的道理。因此,尽管太和公主不被某些人认可,他们还是要以最隆重的国礼欢迎她的回归。

而那些永远不可能回来的人,又怎能享受到这些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