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多谢阿姊。”
洗澡,更衣,荀柔也懒得再穿袜子,哦,该叫足衣,他也懒得再穿足衣,踩上木屐就来到前堂。
星月暗淡,堂中也不甚明亮,父亲靠着一盏幽暗的油灯,握着竹简在看,好像根本没注意他进来,等他堂下拜见,这才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细细望了望他,语气平和道,“吾儿归来。”
“是。”荀柔低头再行礼,“让父亲担忧,是儿之过。”
“谁说我在等你,”荀爽回他一句,接着又道,“我儿今日为何晚归?”
荀柔于是将今日在王家遇见的事告诉父亲。
知道太平道开始在颍川活动越发频繁,他心就被提起,只是在兄长和侄儿面前,不敢表现。
他不记得太平道黄巾起事具体时间,但还记得那句有名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明年就是甲子,但且不说他只是未冠童子,位卑言轻,实际上,并非没有人注意到太平道的扩张。
灵帝最敬重的老师杨赐,还有汉宗室刘陶等好几位重臣,都曾向天子表达过对太平道的警惕,甚至杨赐还曾经上书献策,如何对其温和分化,避免成势。
但灵帝不听。
甚至认为他们危言耸听,贬斥了好几位大臣。
至于地方上……
“天子不省,”荀爽将竹简慢慢卷起,“如今黄巾在多个州郡泛滥,若不能禁,恐生祸患啊。”
“正是。”荀柔连连点头。
田仲将食几和食案搬上来,一碗粟米饭,一碟腌菜,一碟肉脯,一碗汤,都冒着热气,食物香气一下子将就将胃口打开,他这时候才感觉自己的确是饿了。
“你先进饭,”荀爽又将竹简拿起来,“吃过再说。”
荀柔不提筷子,而是站起来,从屋角竹架上取下两盏铜灯台,执勺添了灯油,用火石点燃。
“夜里看书颇费眼力,父亲总是忘记多点几盏灯。”
荀爽唇角翘了翘,口是心非的伸手拨开儿子,“我目力未衰,哪就至如此,何必靡费,行了,去吧,快去吃饭。”
“我家现在,也不缺这几分灯油钱。”荀柔说完,端起碗来,吃得飞快,荀爽也不看竹简了,就着灯望着。
就这般吃饭不顾礼仪,竟不让人觉得粗鲁,只觉得风流天成、天真自然,灯火摇曳下,更有灿然之色,儿子生得容貌出众,作父亲的自然该高兴,但生得太好,也不免添些担忧。
“父亲?”荀柔扒完饭,一抬头就看见亲爹对着他发呆。
“从明日起,你就去仲豫那读书,”荀爽道,“文太守再派车架来,我便替你回绝。”
荀柔愣了一愣,才意识到大兄之前的话,原来是应在这里。
他先大松了一口气,又连忙放下碗筷,坐正回答,“是,我方才送阿贤回去,仲豫大兄已经告诉我了。”
“你年纪尚小,亲事还不必着急,文太守家千金与你并不合适。”荀爽担心儿子不愿意。
“文家千金与我毫无关系。”荀柔连忙摇头。
不到十年,文太守,已是杨彪之后第三任太守了。
杨彪在颍川太守任上只做了一年多,荀柔都没来得及看到他流口水的儿子杨修,表现出三国第一聪明人的风采,就转到隔壁南阳郡当太守去。
表面上是平迁,毕竟南阳也是不错的地方。实际上是他在颍川刷功绩,刷得人眼红,被后台比他还硬的家伙挤走。
这个背景靠山很硬的家伙,叫何进。
其人本不过杀猪匠之子,也未显露超过常人的天资,但他有个非常漂亮的异母妹妹,这位何妹妹在灵帝三千后宫之中,杀出一条血路,生下灵帝第一个没有幼年夭折的儿子。
于是,何进只陪灵帝听了两天课,就晋升杨赐的学生,看中颍川就挤掉杨赐亲儿子,成了颍川太守。
何进当颍川太守后,态度很好,做足了礼贤下士,对本地士族十分尊敬,曾亲自到高阳里来拜见诸荀。
他本人能力才华,虽不如杨彪,但对荀柔建陂塘、立水车等的建议,全然接受,两年时间在颍川修筑不少工事,也没太欺压百姓。
两年以后,何妃成了何皇后,何进成了皇帝正式大舅子,携功绩升官进京,成了司隶校尉,颍川迎来了第三任太守。
太守姓文,本人文化程度高,熟读六经,兼通诸子,好黄老之学,最喜欢……开会。
是的,没错,就是开会。
他经常召集颍川士族名士到太守府,共同研讨学术问题,发生疫病或者天灾,也会召集士族学子,集思广益讨论,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