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宋清升上初中,宋欣梅才渐渐恢复过来。她不仅恢复了原先的生气,更是在绝望中生出一股傲气,拿出所有积蓄在镇上开了家面粿铺,此后一心都扑在生意上。
她对宋清不再百般照顾,不再嘘寒问暖,不再哀声抱怨,两人有时候甚至一整天都见不上一面。
但对她却多了一个要求:“一定要考去北京,给妈妈争口气。”
后来宋清每每失眠躺在床上,都会思考造成这一连串悲剧的原因。
当把自己从故事中摘除掉,看问题反倒能更加客观些。
所以她翻来覆去地想,觉得每个人都有错。
譬如本不重男轻女的外公和外婆却迫于外界压力,在宋欣梅16岁那年给她生下了一个弟弟。
生下宋辛明后,外公宋则柏为了多挣些钱,便跟着邻村一个包工头在外四处奔波,却因为盲信熟人,被拖欠了近半年的工资。
宋欣梅看着自己年幼的弟弟每天只能就着罐底的一点奶粉喝米汤,实在过意不去,擅自退了学,跟同桌一起去镇上的纺织厂打工。
日子刚刚好起来,宋则柏却因为工厂事故断了一只手,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他连休息都不曾,一砖一瓦盖起了小卖部,却还是害得宋欣梅被人嫌弃。
因为急于将已经“高龄”的宋欣梅嫁人,外公和外婆并未仔细调查刘汉国的为人,只听中间人的三言两语,就匆匆定下婚约。
在宋欣梅生宋清的时候,因为本地有习俗说,生孩子的时候如果娘家人在场,就会导致孩子难产。所以哪怕心里再着急担心,宋则柏和刘惠兰还是连一步都未曾踏进医院,把第一次面对生育的女儿独自一人留在了空荡的产房内,叫她独自去面对。
而刘汉国那不把媳妇当人看的亲妈,明明自己也是辛辛苦苦由媳妇熬成婆,却学不会以己度人。
但宋清自己也知道,即使人人都有错,但他们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常常也是无可奈何。
他们也不是非要把自己的人生过成这副模样的。
除了她那无德无能的亲爹。
宋清将共享停在路边,甚至连车都忘了锁,拨开面粿铺外围观的人群,长腿一迈就往宋欣梅面前走。
你算个什么东西?
如果说宋清和18岁那会相比,成长了什么的话。
那大概是懂得了,不抱怨过去,不寄托希望,不祈求怜爱。
所以,她既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有义务去为谁争一口气,抑或是完成谁的任务,也不会置身事外地冷眼旁观怀胎十月生下自己的人被欺负。
和宋欣梅的所谓母女关系或许在她下跪求自己改志愿的时候就已经荡然无存,但除开母女关系,她们还是家人。
平日里各自安好,互不干涉,但遇事必然不可能视而不见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