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柳腰微微拔生,原本龟首所触及的小腹便是滑动到了那一抹湿润的柔唇上,随着萧心的话语落下,那一抹阴唇猛然下滑。
“嗯——哈!~……”
萧心红唇大张,一口热气带着酒香呼出,香肩都是微微抖了抖,那卡住萧杰大腿的两条玉腿都是猛然一僵,旋即失去了力道。
“姐……”萧杰也是一口热气呼出,“我……我终于得到姐姐了~……”
“哈~……是啊,姐姐……姐姐也得到弟弟了~……哈~姐姐好喜欢啊?~……”
“姐姐~……姐姐好美啊?~”
“有多美呀?”
“姐姐最美了……”
【注释】不计入全文字数
银朱色:
银朱,又称紫粉霜、灵砂、水华朱,中国画合成颜料。
《升丹炼药秘诀》中记载银朱的制法:“升炼银朱,用石亭脂二斤,新锅内熔化,次下水银一斤,炒作青砂,头炒不见星。研末罐盛,石版盖住,铁线缚定,盐泥固济,大火锻之。待冷取出,贴罐者为银朱,贴口者为丹砂。”
银朱相比朱砂价廉,因而常被作为朱砂的替代品,《芥子园画传》有记载:“万一无朱砂,当以银朱代之”
“如朱砂不佳,反不如银朱鲜明,则以银朱代之。须用标朱细研,漂澄其浮面沉脚,取中间者加胶用之”。
东汉道家魏伯阳在《周易参同契》中讲:“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炼丹术中称水银为姹女,水银遇到火就消失无踪,想要制服“她”,需要用硫黄粉末(黄芽)作为根底,二者化合即成银朱。
清末民初,“正尚斋”“太和号”“永吉号”“日光牌”均生产名牌银朱,其包装会标注“入漆银朱”字样,这是银朱的最高等级,表明银朱调入大漆不会变黑,次级品调入大漆则会变色,这是早年雕漆、金漆工艺品必需的做法,银朱加入大漆调成红色才堪用,近年已经做不到了。
在绘画、壁画、建筑彩画中,银朱、铅丹之类合成颜料多有应用,缺憾是不稳定,汞和铅在长期暴露条件下会发生化学反应,这是画中颜色变黑的原因。
(注释及图片均来自《中国传统色·色彩通识100讲》,仅作为引用的说明分享,并无他意,侵权联系删除)
菡萏:
菡萏,荷花花苞将开未开时的颜色。
前面讲过藕色、藕荷色、藕丝色,其中藕荷色,是讲初生的荷花花苞,上部花苞为浅紫而微红,连接茎的花苞下部为紫绿色。
菡萏是将熟的荷花花苞,将开未开时的粉红色。
《诗经》里咏:“彼泽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硕大且俨。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池塘四周堤坝高,中有蒲草与荷花花苞。
那边有个俊人儿,身材修长风度好。
日夜思念唾不着,伏枕辗转多烦恼。
荷花确实受古人喜爱,这首诗的前部分,还吟咏了“有蒲与荷”(蒲草与荷花)、“有蒲与??”(蒲草与莲子)。
东汉辞赋家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其中:“发秀吐荣,菡萏披敷。绿房紫菂,窋咤垂珠。”荷花花苞开始绽放,吐蕊舒瓣,绿色的莲房、紫色的莲子,穴中含珠,摇摇欲坠。
东汉学者张揖在《广雅》里注释说:“(莲花)其华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菡萏是荷花花苞将开未开时,芙蕖是开放的荷花,也叫芙蓉。
唐代诗人吟咏菡萏,选取三位:“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李白);“菡萏红涂粉,菰蒲绿泼油”(白居易);“芭蕉开绿扇,菡萏荐红衣”(李商隐)。
宋代词人杜安世描述菡萏:“菡萏娇红,鉴里西施面。”娇红的娇也是形容浅,再来一个西施的面容,菡萏色呼之欲出。
元代文人龙辅的《女红余志》中说:“欲知菡萏色,但请看芙蓉。欲知莫愁美,但看阿侯容。”莫愁是洛阳女子,生子叫阿侯。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河中之水歌》咏:“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要知道妈妈莫愁有多美,看看儿子阿侯就好;要知道菡萏是什么颜色,看看开放的荷花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