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带着到大唐 > 第276章 海南民族博物馆(第1页)

第276章 海南民族博物馆(第1页)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泰翡路5号,始建于1981年秋,1986年10月1日对外开放。该馆占地面积52亩,建筑面积3772平方米,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是展示海南历史、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馆内设有多个展厅,包括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等,展出文物多件套,其中一、二级文物750多件套。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海榆北路,1981年秋筹建,1986年10月1日建成对外开放,前身为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海南建省后,更名为海南省民族博物馆,是全国六大民族博物馆之一。这个博物馆是海南建馆最早、收藏少数民族文物最丰富的省级博物馆,是一座以贮藏、陈列海南省历史和黎族、苗族、回族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以考古挖掘、征集、收藏、研究和陈列海南民族文物为主,研究海南岛历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综合性博物馆。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1988年4月成立,简称"琼",,建省前隶属广东省。境内居住有黎族、汉族、苗族、回族,截至2016年,全省总人口90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18;在少数民族中,黎族人口149万人,回族人口13万人。海南岛是海南省的主岛屿,山川秀丽,物产丰饶。自古以来,各少数民族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各民族和睦相处,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二万年前,海南岛已经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其与华南沿海地区文化遗存基本相似。说明了海南岛与大陆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关系。秦朝在南方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海南岛是象郡的外徽。汉武帝元封元年在海南岛设立珠崖、詹耳二郡。海南岛的移民也越来越多,汉族回族苗族先民进入海南岛,他们在海南岛上辛勤开发,在南海辉煌灿烂的文化,对海南的发展和边疆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各具特色,相互交流融合,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是我国纺织发源地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纺车轮、纺针等纺织工业的发现。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入贡中周的织品“织贝”,“黎锦”、和“黎被”等种种,海南布匹之贩,远达会稽等东南之地。从此机杼大行,渐为全国之用。黎族、汉族、苗族、回族是海南岛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纺、染、织、绣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黎族先民早在3000多年前就掌握和使用棉纺织技术,到宋元时其技艺领先于世界,制作的黎幕、黎饰等闻名于世。元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将黎族的棉纺织技术带到松江地区,促进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自明末清初,苗族的蜡染、刺绣独树一帜;回族的服饰、贴布绣及其图案突显着中外文化交融;汉族的纺织技艺上融合发展,共创琼州丰碑。黎族传统纺织技术世代相传。黎族妇女织锦以棉麻为主,用轧棉机去棉籽,用弹棉弓弹棉花,用纺车纺纱,以植物和矿物质为染色原料。水平织机织锦,经过一系列的工艺过程,最后成为绚丽的黎锦。鸦片战争以后,琼崖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对外国侵略势力和国内封建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1919年5日4日,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五四”运动。1921年,琼崖工人运动在党的领导下,形成新的革命力量,成为中共琼崖地方组织的阶级基础。1939年2月10日,曰寇入侵海南后,国民党军队退到五指山地区,大肆掠夺、屠杀,激起黎族、苗族人民的仇恨。1943年8月,王国兴、王玉锦等人领导白沙,牙叉等地黎族苗族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摧毁国民党白沙县政府。坚持为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对创建五指山革命根据地,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今天参观了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张平安他们感受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海南各族人民为争取解放,坚定不移的和大陆人民勇敢战斗在一起,为建立新中国作出很大贡献。馆内展示了黎、苗、回等民族的丰富文物和生活习俗,通过实物、图片及文字生动呈现了海南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特别是黎族的传统服饰和编织工艺,令人赞叹不已。参观过程中,张平安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少数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对海南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次增长知识、开阔视野的宝贵经历。甘工鸟的故事在黎族地区广为流传。故事讲述了善良、美丽、勤劳、勇敢、聪明的黎族姑娘甘娲疯狂地爱着情人劳海,但继母却为了金钱把他嫁给了财主。甘娲不从,家人就将其囚禁在竹笼里,送到婆家,甘娲听到笼子外的燕子歌唱,感叹人不如鸟,于是有了变成鸟的想法。后来甘娲化鸟飞走了,发出“甘工”的悲音,成为黎族人的吉祥鸟。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博物馆的主楼。海南民族博物馆目前只有一楼的三个展馆对外开放,有海南民族历史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以及海南民族艺术陈列,第四个展馆正在布展;二楼是办公区域,三楼的多功能区和专题区域暂时不对外开放。一楼还有一个文创产品中心,其中的互助区域很有特色,大屏幕上的几件民族乐器和参观者互助!黎族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其祖先7000多年前已在海南繁衍生息。海南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三亚市、五指山市、东方市和乐东、昌江、白沙、琼中、保亭、陵水等6个自治县,少部分散居在儋州、万宁、琼海、屯昌等市县。黎族源于百越族的一支——骆越,“黎族”称谓始于唐末,宋代固定并沿用至今,因语言,服饰和居住等差异,分为哈、杞、润、赛和美孚5个方言,对外交往时都自称为“赛”。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黎族饮食方式独特,黎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天然食材,制作出丰富多样、美味可口的各种美食。山栏米饭、竹筒饭、腌酸鱼、山栏米酒等都是传统的特色美食。黎族村寨,一般建在依山傍水的平原、河谷台地、平缓坡地,村寨周围分布着农田和林地。村寨主要包括主屋、隆闺、谷仓、土地公庙、竹楼、晒谷场和晒谷架、牛栏、猪圈、山寮房等,一般采茅草、竹、木、藤和泥巴等材料建成。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船形屋”因酷似倒扣的船型而得名。海南苗族是海南岛的世居民族之一,自称“ki”ug”(“金门”)。苗族迁居海南岛始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从广西等地作为兵士被朝廷征调而来,尔后落籍海南,也有一部分因谋生而移居海南岛,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海南苗族以农业和种植业为主。解放前,苗族在山林中过着“一年一砍山,几年一搬家”迁徙不定的游猎生活。他们居住分散,刀耕火种、狩猎与采集是生活的主要来源。解放后,苗族下山定居从事农业生产,生活条件逐年改善,大多数人已住上砖瓦房、平顶房或楼房。海南苗族饮食极为丰富,其中五色饭是其独特的饮食。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民间盛行“柠捻投情”,“赋恋求情”、“招郎人赘”婚俗,婚礼一般在女方家举行。海南苗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的中南部山区;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全省语言统一,没有方言差异;苗族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自然崇拜,敬奉盘古皇为始祖,1910年以后,一部分苗族开始信仰基督教;苗族村寨实行“村老”制度,“村老”是村寨里的首领,其职责是调解纠纷、处理村寨内外事务、维持社会秩序等。海南省现有回族8667人,三亚分布最多,有近7000人,聚居于回新、回辉两村。目前,三亚回族还保持原先民族的传统文化,过着浓厚纯正的伊斯兰教文化生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除非信仰伊斯兰教),穿着代表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善于经商,是勤劳致富的能手。根据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鉴证,回族先民迁入海南岛从唐代已经开始,唐代,广州、扬州、泉州作为中国的沿海通商口岸城市,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伊斯兰教也最先传入。而海南岛当时是商船的中转点,自然居留了部分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宋代时较为频繁,儋县、万宁和海口曾是他们的居住地。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有的再迁,有的汉化、黎化,其余聚居三亚市,形成目前惟一代表海南、具有独特伊斯兰文化和民族特色的三亚回族。:()大唐:带着小公主去旅行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