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岸后船老大也顾不上其他,简单用船锚把船一固定,背着自己儿子就往医院跑。让大金牙和胖子带齐行李慢慢跟上来,李昊和老胡一阵快跑追上船老大,和船老大轮流替换着把那孩子背到了大路上,拦了一辆路过的卡车把孩子送到了医院。经过抢救,那孩子终于脱离了危险,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垫后的大金牙和胖子也没少遭罪,扛着大包小包冒着淅淅沥沥的小雨摸黑走了很久,这才进了县城,大金牙又惊又吓又冷又劳累,差点哮喘病都犯了。好在胖子机灵,找到一家招待所。在大把金钱的刺激之下,招待所的服务员又是烧热水让他们泡澡,又是熬姜汤让他们去寒气,最后一碗热腾腾的油泼面,这才让两人回了魂。胖子吃过饭后安排大金牙早早休息,他则是跑到了医院会合了李昊和老胡。船老大在县里有亲戚,让人帮着捎了个信儿,他家亲戚那边几个人赶到了医院,帮着照顾起了孩子。看到这边医院安排妥当了,几人就准备撤了。李昊临走时悄悄在孩子枕头下放了一千块钱,也算是给这个一起同甘共苦过的船老大减轻一些压力。跟着胖子来到那家招待所,服务员又是好一阵忙碌,让李昊和老胡洗了个热水澡,还给两人做了两大碗面条。要说陕省的面食,那可不比晋省差,对比晋省的面食,唯一不同可能是少了醋。尤其是这家招待所的老师傅做的油泼面,筋道爽滑香辣过瘾。尤其是热油“呲啦”往秦椒面、蒜末儿上一淋,那股子香气从鼻孔直冲脑门子,简直绝了。李昊和老胡从中午开始就没正儿八经吃饭,又一路惊心动魄外加劳累,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这会儿哪还顾得上其他?捧着如同盆子一般的大碗,蹲在招待所的小厨房门口,呼噜呼噜、稀里哗啦的猛喋。那动静之大,不知道还以为招待所养了两只怪物呢!由于专门嘱咐老师傅多放辣,没一会儿李昊和老胡就满脑门子汗,十分的过瘾。给他们做饭的老师傅这时候走了出来,问几人是不是京城人。老胡听他口音和正儿八经西北人稍微有些差别,就和他攀谈起来,没想到老师傅老家居然是通县的,年轻时候过来的古蓝县,距今已经几十年了。老头问他们为啥这么狼狈,就跟在黄河里游了一圈回来了一样,难道这时节他们还敢下河?老胡把几人的经历说了,问老头在这里生活了那么多年了,知不知道河里那玩意儿是什么,究竟是鱼是鳖,怎么会那么大。老头恍然大悟,道:"原来你们是遇到那玩意儿了,难怪这么狼狈呢!要说你们几个运气也是不错,遇到了它居然还能活着回来。"李昊好奇的问:"大爷,这么说你是知道它是什么东西了?"关于河里那个东西,李昊几人其实也有猜测,老胡和胖子说是大鱼,李昊比较倾向于这是一只大老鳖。毕竟这要是一条鱼的话,那也太大了。李昊他们乘坐的小船怎么说也有七八米了,这家伙只露出水面这一截都跟小船差不多大了,按照鱼类修长的身形来算,这家伙总长能堪比蓝鲸。黄河再宽再深,它也不是大海,生活不了这么大体型的鱼类。但是龟类就不一样了,这些家伙们是爬行动物,更能适应丰水期和枯水期频繁转换的黄河。懂得潜藏身形,把自己埋在沙坑里,只露一个头伏击猎物。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取经路过通天河时不就遇到一只老鼋么,那玩意儿就大的很,驮几个人轻轻松松。还有一点,不管是什么鱼,按照当时的情况来说,只要它稍微用点力甩动尾巴,跃出水面,直接就能把小船压进水里面。可它并没有那么做,反而是不停的顶来顶去,想借助水流顺势掀翻船只,攻击手段有点薄弱。若不是如此,那艘包了铁皮的小船早就沉没,他们几人这会儿也在河里喂鱼了。老头问:"只要是龟,不管是老鳖还是乌龟,亦或是鼋,是不是都有晒壳的习性?大白天的那么大东西不可能没人看见,对不对?"李昊点头,这一点确实是自己忽略了,人家老头说得对。是龟就要晒太阳,除非是一种另类物种,晒的是月亮,不然早就被发现并且记录了。老头说:"黄河自古就不缺怪事儿,什么神秘的东西都可能遇到,特别是哪年发大水了,邪乎事儿更多。像什么黄河走蛟事件,黄河幽灵船事件,黄河漂流棺事件,多了去了。就比如你们在河里遇到那个东西,其实就是一种特别大的鱼,头是黑的,坚硬如铁,身上七道青鳞,很多人都曾经遇到过,跑船的人把它叫做铁头龙王。""铁头龙王?"“这铁头龙王可不是普通的东西。”老头神神秘秘地说道,“传说这铁头龙王是守护黄河的神兽,是龙王的化身,不得点儿祭品可不会罢休。,!你们这次惊扰了它,被它拦下却还能全身而退,真是福大命大之人。解放前曾经就有一只半大的铁头龙王搁浅在河岸边。那一年大水来的快,退的也快,那玩意儿就被困在一处浅滩上了。说是半大的,但也不小了,加上大尾巴足有八九米长。一群善男信女还想把它送回深水里,可那玩意儿那么大,谁能弄的动?还没等他们想出好主意,那玩意儿就死了。当时多少人都来看热闹,有烧香磕头祭拜的,有趁机卖香烛纸钱和吃喝的,热热闹闹的跟赶大集似的。”众人听闻,不禁咋舌。李昊心中疑惑,问道:“大爷,不是说龙王吗,为何要攻击我们的船呢?难道发大水时它就不高兴,要闹脾气?”老头摇了摇头说:“也许是你们误入了它的领地,或者是船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了它,具体原因谁也说不清楚。不过我猜想啊,恐怕和跑船的人:()开局废了四合院,扛着猎枪去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