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英伦成了在苏联(1953)和美利坚(1954)之后第三个拥有氢弹的国家,在华夏(1967年)和法国(1968年)之前。
之所以当时英伦如此积极的研原子弹和氢弹,也是因为担心苏联的入侵——毕竟当时苏联的钢铁洪流可就在西欧的近旁,并且苏联也早已拥有原子弹和氢弹。
当时英伦的核战略,就是“最低限度核威慑”——维持一支有限而有效的战略核力量,并宣称以打击敌国的重要城市为目标,使敌国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达到威慑潜在敌国不敢轻易动核攻击的目的。
说白了就是你苏联可以“核平”英伦三岛,但我起码能拉你的莫斯科做垫背的……
只不过因为经费的问题,英伦最终放弃了在核武器投放载具上的研,转而同美利坚方面签订了协议,放弃“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只保留海基的战略核潜艇作为核打击能力,通过购买使用美利坚的战略导弹,来携带他们的核弹头——并且根据协议,英伦能够继续研核武器,但其实验都需要在美利坚的境内进行……
于是最终就出现了英伦自己制造核弹头和核潜艇,但却需要使用美利坚的三叉戟来进行投放的情况。
理论上,英伦相可以在未经白宫事先批准的情况下下达射“三叉戟”战略导弹的命令……
但这只是理论上,毕竟“三叉戟”战略导弹的制造和维护,全部都依赖于美利坚方面,如果美利坚方面拒绝,那么英伦即便射了“三叉戟”,到时候是不是能够抵达他们指定的目的地,也都是个问题呢……
这也是为什么在那部经典的英剧《是,相》中,直言不讳的说“英伦就是美利坚的导弹基地”的原因。
无错版本在69书吧读!6=9+书_吧本小说。
“你的意思是我们不再使用美利坚的‘三叉戟’,自己去研战略导弹?”
听到巴伦的话,卡梅伦瞪大了眼睛,问道。
这可不是什么随随便便就能够决定的事情,除了美利坚方面的反应之外,针对这种战略导弹的研,肯定也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到时候不要说在野党了,就是保守党的内部,恐怕也会有许多质疑声音——有这个必要吗?
“当然不需要我们自己独立去研,我也明白这是很困难的事情,但如果同其他国家合作研呢?比如法国和意大利……”
看到卡梅伦依然沉默不语,巴伦继续说道:
“甚至也只需要先提出来这个设想,将其作为一个选项……”
他说到这里,卡梅伦终于有了反应:
“但美利坚那边……”
“我们不能像布莱尔时期那样,对美利坚亦步亦趋,有时候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才能更具备被拉拢的价值,相先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