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在导演中心制和制片人中心制的切换中,并没有形成稳定良性的发展形式。
在多数演员转型后取得的远远大于演员时期的名声和财富时,
“当导演”变成了一个人生路上更进一步的捷径。
演员有常规的社会角色认知,当了导演的演员就不一样了。
这些大咖大碗们转型导演后青睐的题材几乎清一色的中小成本的都市题材;纵览演员转型的导演,其实在题材选择上都有趋沿性。
电影是导演个人作品,很多时候传达的是导演的思想与见解。
电影是导演对世界表达的方式,选择拍摄什么、如何拍摄,日后作品在市场上有何反馈,都是导演在意和需要把控的东西。
据孟轻舟所知,转型导演一般涉猎的题材多以喜剧为主,其次就是文艺电影;在中国,题材是阶段性流行的。
从青春片到喜剧片,都有几个领头羊式的电影拉开了观众观影喜好的序幕。
从某种角度来说,国内喜剧电影是最容易实现商业价值的题材。
徐峥因为不甘心只做演员,转型拍泰囧、港囧,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徐峥都尝到了甜头。
即便是港囧的口碑在上映时期并不如意,但似乎并不影响票房的稳步前进。
同样选择喜剧题材的还有大鹏、邓超、王宝强、陈思诚等,无论在艺术成就上如何,四人都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而今,大鹏、邓超、陈思诚都新电影都排期在列,可见当导演是一件会“上瘾的事情”。
要说转行做导演,还得追溯到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
国人开始聊“情怀”,似乎就是这部电影的“功劳”。
而随着孟轻舟横空出世,青春片,也成为了市场青睐和资本热捧的题材。
邓超、徐峥、吴京算一类吧,为什么这么说呢,邓超在导演首部作品分手大师前是什么地位,虽然很高,但感觉和黄晓明陈坤比还是差了口气,而如今俨然中生代第一人,能追上这口气,重要原因就是分手大师的六七亿票房。
徐峥在泰囧前和邓超类似,以他的地位,大导演是不会给他主演喜剧的机会的,唯有自己拯救自己了,于是自己找编剧资金投资电影,又找来黄渤王宝强两个活宝,才成就了自己。
吴京的事今年说烂了。
这三个人成为一线的时间,正是内地小生地位上升,港台小生地位下降时,当时的资本还是信任港台,这三个不服气不甘屈居人下的演员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在中国内地的地盘上,有着很强的票房号召力,
不比外来和尚差。
往大了说,他们提高了内地小生的地位。
这三人,用霸王别姬里的话说,就是自个成全了自个。
除孟轻舟以外,徐静蕾、苏有朋、钟汉良、何炅都选择用青春片打开市场,第一是受众群体恰好是高消费力群体,
高度重合让票房更有保障;其次青春片可以启用新人,在降低成本上也是一种成功。
但是青春片的扎堆也曾带来恶果。
一度,国产青春片被冠上了“翘课、劈腿、堕胎”的标签,每个人的青春不打掉一个孩子都不完整似的,
这也是近一段时间青春片黯淡下去的原因。
任何时候,大量涌入都不是好事儿。
除了想在商业上取得成就,就有追求艺术成就的导演。
转型,本就是双刃剑。
除了青春题材和喜剧题材,一些小众艺术类电影也受到演员转型的青睐。
2014年陈建兵带着自己的农村题材荒诞黑色幽默电影一个勺子,以导演身份杀出来确实让很多人叫好。
抛开商业化的运作,片子深刻的主题让人窥探到了陈建斌作为导演的野心。
斩获了金马奖最佳男主和最佳新导演,
大概是对这份尝试最好的回馈。
同样,年初宣布转型当导演的秦海露也是从文艺片出发的,编剧奖和影后拿到手软的她,在宣布转型后获得更多的是信任和支持。
回顾15年电影票房,大多数演员转型的导演都交了不错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