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组合解散我爆红了txt > 120140(第2页)

120140(第2页)

“所以这电影拍出来到底要告诉观众什么?”

郭颖语打开微博,首页几乎全是国庆档电影的大混战,在一众大制作电影中,《泪之歌》的热搜数绝对不算少,有一位影评人洋洋洒洒写了一大段,最后总结道,“在故事的结尾,《泪之歌》剧情得到了升华……”

郭颖语:“……这是人类写出来的文字吗?”

哪里升华了啊!

倒不如说,《泪之歌》剧组造了一坨屎,这坨屎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期间没有经历液态的过程——原先那坨屎掉在那里,人离得远些就能逃避它,可它偏要升华成臭气熏得每个人臭不可闻。

郭颖语只接受升华的这种定义。

胡言默默竖起大拇指:“你物理学得很好。”

郭颖语:“被逼的,谢谢。”

总而言之,看到《泪之歌》的后半部分,她感觉自己脑门上冒着火,差点能把她头发点着。

她宝贵人生的两个小时,竟然花在让自己生气这件事上了,实在是很不值得。

在郭颖语看来,《泪之歌》的导演和编剧是不需要获得观众共鸣的,前半部分好歹符合现实,但后半部分……搁这搞释然文学呢?

观众只是他们play的一环是吧?

郭颖语和胡言说要给《泪之歌》打低分,一开始确实有开玩笑的意思,可现在,两人确实忍不住打低分了,甚至,打完分之后,两人默默看向陆煦,眼神威慑他也打。

陆煦:“行吧。”

陆煦是看过《泪之歌》的初始剧本的,他那时候就觉得,《泪之歌》是典型的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

而电影上映之后,陆煦发现,最终成片剧本又有改动——甚至还不如最初的版本。

陆煦确实不理解剧本的改动,不过他的观影感受是——齐笛想拿奖的话,在评委们愿意接受剧本逻辑的情况下,倒也未必不可。

剧本改动最大的地方,其实是齐笛所扮演主角的心理变化,从一开始的倔强不甘到后来被同化、再到觉醒……齐笛在电影中的个人发挥非常充分,流着泪的主角、崩溃的主角、绝望的主角……他都一一展现出来了。

#齐笛哭戏”这个词条甚至上了热搜。

在这个词条下方,则是营销号们对齐笛演技的无限褒扬,什么“影帝级别的发挥”、“贴近现实而有张力的演技”、“引起共鸣的眼泪”。

陆煦:“……”

#我倒要看看第一天能骗到多少钱#

事实证明,国庆档果然非同寻常,在轰炸般密集的营销和排片的共同助力下,《泪之歌》首日竟然拿到了1。5亿票房。

上映之前,《泪之歌》曾靠预告小小出了回圈。

预告下方,有如今已过中年、至今仍被童年经历困扰的中年人的留言,他说自己想到那时候依然会流泪,虽然已经逃离了父母,每年却都有亲戚批评他不孝,指责声潮水一般向他涌来,逼着他体谅父母。

“父母没有错,但小时候的我犯了什么罪吗?”

还有对父母的偏心无法释怀的女生的留言。

《泪之歌》是为数不多为这群人写的故事,在剧组发布预告后不久,这群人一边留言,一边表示自己一定会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

作为一部成本不够高的电影,《泪之歌》的预售数据在国庆档排在中等,首日票房也不算差。

然而,这些因自身经历选择去电影院支持《泪之歌》的观众们,看过成片之后,却产生了自己“被骗了”感受。

郭颖语不是第一个想吐槽《泪之歌》的观众。

《泪之歌》官博下方有一条热评,来自一位买了第一场票去支持电影的观众,她说,她以为她可以在电影院看到一个自我拯救的故事。

《泪之歌》里的角色,很多已经无可救药了,但主角至少应该自我拯救。

“我不知道我坐在电影院的意义,屏幕上闪现主角父母的脸孔时,我仿佛和困扰我十多年的噩梦重遇了,他们很像我的父母,让我惊恐,让我畏惧,现在的我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我自己清楚,年少时的那段经历在我身上开了一个洞,这个洞很难愈合。”

“我以为《泪之歌》会以噩梦终结收尾,但它没有,甚至我觉得,它在嘲笑我之前十多年的努力。”

“看完《泪之歌》的这天下午,我又开始吃抑郁药……”

这条热评收获了上百条留言,点赞和转发都很多,可《泪之歌》剧组却不会容许这种“恶评”在首页存在,直接动手删除了。

但——官博毕竟只有一到两位工作人员负责。

工作人员删评的速度再快,终究挡不住这些汹涌而至骂电影“诈骗”的留言。

《泪之歌》导演忍不住露面发声了,有张治珍这位大前辈的教训在,导演自然不会没脑子地喷观众没有品味不懂艺术,只说“人生充满着遗憾和残酷,面对困境,有人走出来了,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来,我们应该允许这两种结果同时存在,而不是去否定自己的对立面。”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