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幻家庭里,人们最初都是因为科幻走到一起,但随着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共同的话题也变得丰富。我们会分享旧火车站的照片,也会热烈讨论一些别人看似非常无聊的问题,诸如飞机的喷气动机的运行会怎样影响到机票价格之类。
我从很多科幻前辈那里学到了很多知识。
这些老师用几十年的时间毫无保留地帮助我。
我无以为报。
如今,我希望通过传授我的经验、掘更多科幻人才来为科幻的展做出贡献,把对科幻的热爱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成为科幻大家庭的一分子”
“哗哗哗哗。”
掌声一片。
编辑克里登却听得微微皱眉。
卢西恩说的越是冠冕堂皇,他就越忍不住为《饥饿游戏》这篇小说感到遗憾。
作为一部科幻小说,《饥饿游戏》通过电视直播来探讨科技滥用、极权统治,这些话题在如今的科幻小说当中非常罕见,无论怎么看《饥饿游戏》都要比其他的获奖小说优秀太多。
但最后却是《琥珀中的太平洋》拿了一等奖。
无一错一一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还是《饥饿游戏》的反乌托邦主题,以及这篇小说所探讨的极权统治。
克里登记得评论家桑塔格那篇文学评论说的就很好。
小说虚构的建立在废墟上的帕纳姆国,和现实中的美国实现了合二为一。
美国无疑是世界上科学技术进步的国家。
但随着科技的展,美国人的命运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人们在街头饿死,甚至吃不上饭。
此外,又不断带来心灵空虚、情感饥渴、文化堕落。
人日益成为机器的奴隶,科学技术异化为奴役人和束缚人的工具。
人的解放和自由却离人们越来越远。
此外,《饥饿游戏》里让人自始至终体会到恐怖森严的等级制度,正是美国社会现实的投影。
克里登能举出太多例子,来证明越来越多的以“合理化”为名的精细化的管理与操纵,遍布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深蒂固的不平等依然广泛存在,民主的期盼招致的常常是独裁与专制,而人们一心向往的自由常常只是拘泥于形式,甚至连形式意义上的自由也常常成一种遥不可及的梦。
这就是极权。
他们美国的执政精英,通过谎言来领导国家,他们的谎言高到甚至能欺骗过自己。
克里登不得不感叹,现在的美国和曾经的美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
现在的美国从来都不是自由主义民主国家,也不是什么软实力强国,它实际上是一个被管制的国家。
举个例子,曾经的美国,政客很喜欢辩论,搭个台子,就开始讲,所以演讲是美国政客的基本功。
现在的美国政客也演讲,也会搞集会,但是演讲的内容,充斥着大量谎言。
他们的重点不是说自己会怎么让美国变好,而是说自己对手多么不堪,干过什么龌龊事,然后就是炒作一些威胁论。
现在这种言论充斥在美国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