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犯为掩藏自己现代人的口音,在胥吏把关查验身份的时候,和其他枪手一样排在了队伍的最后首;但和枪手不同,他无需担心自己的身份被考官记住,不需要模仿其他枪手,通过遮僻座位、隐藏状书来保护自己,因此一旦进入贡院,他们就会和其他枪手区别开来——
暴露在江两鬓眼前。
这是传统的推理。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将嫌犯范围缩小到三十余人,再往下,就无计可施了。
最终确定江两鬓向窦尧举报的这八个,还需要另一番手段辅助。
来自2048年的、李蓬蒿作为一个中唐进士考生难以料想的、现代人的手段。
“笔迹同一认定?!”
火场已经收拾齐整。考生在胥吏的看管下都自侁侁复归原位,为防灯火再失,他们自带的油灯脂烛都被收起,胥吏穿梭在行列之间,每到一个十字路口,点一盏三彩足盘陶灯。这样座位相邻的四个考生就从原先各自照明,变成只能共享同一处光源。整个考场下来,火烛使用大大省俭,但也更显得晦暗了,夜风一过,满堂都只是影子轮廓。
都堂前首较亮些,那里是香案帷帘,帘子后坐着一众考官,用的火烛多,出来的影子投在帷帘上,山一样大。李、权、裴三人就候在帘子外十步远的地方,等那“权知贡举”窦尚书发落:李蓬蒿独自在西,东边是权鹤一、裴陡行,他们身边各有胥吏看守,因此权鹤一没法到李这边来,只好和裴陡行相看两厌。
看守李蓬蒿的胥吏就是江两鬓。后者将八名“嫌犯”的座位编号写在纸上,进到帘内交给窦尧;而后退回到李蓬蒿身边,低声告诉了他自己所用的方法。
“前面我跟你提过,第八具尸体的手掌心,凶犯刻了一段文字,告诉我们他会在贞元十二年的科举考场再次犯罪。我们就是循着这条信息来到这里。”
李蓬蒿难以置信地微阖起双眼。他抬起手腕,去扶耳廓里并未脱落的传译器,疑心自己听错似的,喉头滚了两滚,终是反问确认道:
“你的意思是,你根据凶犯在第八具尸体手掌心留下的字迹,跟这考场中嫌疑考生的字迹进行比对,以此缩小自己的怀疑范围?”
江两鬓不为人察觉地点了点头:“这项技术,在我们时代叫‘笔迹鉴定’,可用于嫌疑人与犯罪者的同一认定。”
笔迹鉴定学源于1609年的欧洲。在这一年,一个名叫弗兰克尼·迪尔的法国人写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笔迹鉴定论文。后来米尚出现,作为“欧洲笔迹学之父”,他相继出版的《笔迹学的体系》、《笔迹学方法》等书,奠定了笔迹学发展的基础,这门学问从此受到西方学者重视并为世人瞩目,一步步开枝散叶出去。
中国这边是在1949年建国之后,才开始向前苏联引进相关的技术原理。1956年,中国公安部三局请来一名前苏联专家授课,培养出新中国第一批文件检验人才,到1958年出版国内第一本《文件检验教材》,后面又多次再版。到90年代,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和中国刑事技术协会编撰出新的教材,分别是《文件检验学教程》,《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文件检验》,归纳整理了前期笔迹检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成功架起了这门学科的根基——到2048,中国在这门学科的世界排名已达前五,技术实践更是远臻成熟。
成熟到,用它来抓人,准确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九。
“放在二三十年前,这个准确率是在65到75之间,那时候用多光谱成像、薄层色谱的法子,主要的思路是‘定性’;后来人工智能起来,开始用深度学习技术建立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慢慢地笔迹鉴定就‘量化’了,到现在在司法鉴定方面几乎是零失误。”江两鬓道。
闻言,李蓬蒿饶有兴味地一挑眉梢:“既如此,为何你不能直接锁定凶犯,还得挑出那八个人来——莫不是功夫不到家,心里没底生怕露怯,只能嘴上吹嘘吧。”
一席话,气得江两鬓就要翻白眼:“笔迹鉴定是一门现代技术,要达到相当的准确率,需要相关的技术设备辅助。我现在身在你们唐朝的考场,只能用最传统的‘观察法’,能挑出八个人已经不容易。”
李蓬蒿压住嘴角的笑意,应:“好,你厉害。”心下大悦:摆了这臭刑警一道。
然而回过神来细想:也就是说,江两鬓是纯靠肉眼和记忆,将现场看到的嫌疑考生的笔迹,和脑海中凶犯刻在第八具尸体手掌心的笔迹作比对——过往用传统“观察法”的鉴定人员,好歹是将检材笔迹和样本笔迹同放在眼前研究,两份笔迹都是实实在在摸在手里的——江两鬓这出,当真是个新闻。
“还是在这么昏暗的环境下。”李蓬蒿环顾四围,灯火飘忽的一个所在,只有通红的眼,和瘦鸡爪似的抓笔的颤手,心下更是纳罕,“好恐怖的本事。”
江两鬓望了望帷帘那首,见帘后考官还没有其他动作,便继续对李蓬蒿说道:“笔迹鉴定做同一认定的大致逻辑,就是通过对检材笔迹特征做分析,从而进一步推断书写人的书写习惯。一般来说,笔迹特征在大方向有八种:概貌、局部安排、写法、单字、运笔、细节、指示、言语,这里面每个大方向又可以往下细分。”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说明——那八具尸体手掌心的文字,不是写而是刻上去的,或者说:‘划’上去更为恰当。凶犯为了避免我们做笔迹鉴定,特意用这种方式掩盖他的笔迹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