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了讨厌的人多嘴,向家一通闹腾停息,来祝贺的人欢声笑语,让凝滞的气氛又带了喜气。没过多久,喜气洋洋的向立党回来了,把自行车停好,就抱着美娇娘回家了。他对妻子安悠的定位虽然是相亲对象,但是在定亲往来这些日子也有了感情,此时志得意满地把美娇娘放在大厅里。两人一身簇新的中山装,胸前别了一朵掌心大小的红花。新娘子都是扎起头发,披发的大多是未婚姑娘,安悠把头发盘起显得干净利落。她才17岁,年轻活泼,特意戴了个银镯子,是家里宠爱她的证明。对比起一旁脸色苍白的大嫂王春婷,青春俏丽、面色红润的她就格外漂亮,两妯娌差距有点大。向立国五大三粗没感觉,向绵绵却知道妯娌间那些小心思,立马推了推他,示意让他去给大嫂一点安慰。这男人属实心大,还以为幺妹让他去抱孩子,大手一捞把旁边的女儿向有凤放在肩膀上骑着看新娘子。铁直男,没救了。向绵绵无语了一瞬,没管大哥死活。一对新人按照流程举行仪式,给父母敬茶,大家伙都在旁边笑着祝福。等改口费给了新人,仪式完成,张及第向红旗夫妻俩笑容满面,安家夫妻俩却眼眶里忍不住眼泪。他们宠爱多年的女儿,终究成了别人家的媳妇,想想就伤心。谁嫁女儿不是这么过来的,年纪大些的都经历过,熟练的拉着安家父母劝慰,反正女儿嫁的近,回来也方便。安家就是图向家近,女婿虽然不是特别出色,也算是个有为青年。这样一想,心里就好受多了。近两年县城里逐渐有了个新习俗,礼成后要给来祝福的亲友发糖、发红包沾喜气。张及第也安排了这个环节。这事就由向绵绵和向丽丽完成,早端来了喜糖、瓜子、花生,里头还会有些小红包,全洒出去看他们各自的手速了。等一阵疯抢后,收获多的人笑开了花,嘴上好话不断,祝贺他们新婚之喜,把两个新人都说害羞了。接着就是铺床。这时候就看得到娘家的实力了,安家给安悠准备了十床棉被,有两套被套居然是光滑的桑蚕丝带刺绣的。铺床的全福人小心翼翼地翻找被子里的喜气,生怕手上的毛刺给人刮花了。而且安悠带来的家具全是好的,木材、铜锁等都是精心准备,肉眼可见比大嫂王春婷好一截。有些人大概知道内情,没多说什么。毕竟妯娌间那点攀比心,谁没有过呢,说出来没什么好处,说了干嘛?明二妮和王春婷却脸色不是很好。王家虽然就四个孩子,但是家里顶梁柱去的早,靠明二妮一个人把四孩子拉扯大就不容易了,嫁妆再好也不会超出寻常太多。老三媳妇安悠却不同,家境殷实,颇受宠爱,明显是想压大嫂一头。向绵绵已经有些头疼了,难搞,两个妯娌势必要分个高下,家里的平静只怕一去不复返了。虽然大哥大嫂住钢铁厂大院,三哥三嫂住甲烷厂,两家没什么交集,但是安悠刚进门就打擂台,只怕不是个善茬。在这种担忧中,铺床也很快就完成了。亲友们呼朋唤友,几个熟人聚在一起,端着自己带来的碗去门口吃酒席。向家人放下心底那些小心思,去酒席间帮忙端菜、盛饭。华国传统就是这样,家庭内部矛盾归内部矛盾,对外却不能显露出来,还要制造出和睦团结的景象。觥筹交错间,一对新人给亲友们都敬过一圈酒,才能落座吃口饭。安悠揉了揉假笑导致僵硬的脸,对向立党说:“三哥,从早上我就吃不下饭,有没有汤汤水水的呀?”同样饿得不行的向立党想了想,干饭的同时指了指后厨:“厨房里应该有红薯粥,你去盛一碗尝尝。”安悠心里生闷气,这呆头鹅,我是要你给我端一碗吃啊!在旁边听见的向绵绵去端了一碗红薯粥过来:“三嫂,正好还有两碗,晾凉了好进口,你尝尝。”向立党看见皱了皱眉:“幺妹你干嘛端粥,她……”自从工作搞定了,他在一众兄弟姐妹中最偏向幺妹,平时有活向立党都是替向绵绵干了,哪能让幺妹端粥?安悠也吓了一跳,她跟向立党贴着耳朵说的,小姑子怎么听见了,还帮着端吃的来?向绵绵笑眯眯地说:“没事,今儿给亲友们都吃过了,让三嫂也尝尝咱家的,是二姐做的可香了。”想秀恩爱,但是失败的安悠赶紧接过来:“谢谢幺妹,我那有好看的丝绸手帕,等会儿你来我房里给你两方。”她对向绵绵眨眨眼,带了点忐忑。向立党看了看姑嫂两个,没说话了,继续干饭。他知道以和为贵,但是向绵绵决不能在他这受委屈,就算结发妻子也不行。早就在提亲之后见识过向立党的妹控程度,安悠心里捏了把汗,直到向立党没说话低头吃饭,她才松了口气。喝了口红薯粥压惊。五月的天不热,阴天甚至还凉快,安悠的背上都快流汗了。两人说亲过程中,向立党多次强调过向绵绵是他最疼爱的妹妹,甚至结婚后,他都打算攒钱给幺妹补上400元。安悠不解,甚至也闹过,向立党却一意孤行。安家父母多老道,和张及第打听过内情,知道女婿的工作是向绵绵得来的介绍信,也偏向于让安悠多疼爱这个小姑子。都12岁了,能在家待几年?忍忍就过了,就当自己妹妹呗。虽然安悠是家里最小的,但是把向绵绵当侄女也行,反正差不了几岁,多善待小姑子,向立党自然而然对她这个妻子更好,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买点好吃的好玩的,哄哄就是了。没看安悠还专门带了丝绸手帕,这就是单独给向绵绵准备的见面礼。其他人都是统一的一双鞋子,唯独这个幺妹,多花点心思不会错。安悠出嫁就不能跟在家时候一样耍小脾气,这些人情世故总要学会的。:()六零不下乡,家长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