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白氏商庄夏琰的夸赞是真心的。……
夏琰的夸赞是真心的。
毕竟这时代的官方连户部这个部门都还没具体规划出来,百姓人口审查处于非常稀松的状态,如果不是因为重罪或者因某些原因成为被重点“关注”对象,普通人家户的数量统计都只是个大概。
这其实也和这时代的统计方法落后、交通通信不方便有关,官方哪怕曾做过一次大排查,也会因为花费的时间精力过多而导致接下来的二查三查被各种退后甚至直接取消,造成大量“黑户”的存在。
而在这种各方面都处于比较笨重原始的环境里,杨御能在招收人前提前想到为这些人做资料记录,还记录的如此仔细,夏琰多少是有些意外的。
同时也感叹自己果然救了一个非常不错的人才回来,不仅是个未来的神箭手将军,还是个拥有足够管理才能,善于提前思考的人才。
夏琰一边听杨御讲,一边朝着山庄门口走去。
四周排着的难民们看到她和她身侧的杨御,都下意识的后退躲开了一些,枯瘦脏乱的脸上不自觉露出畏惧、小心、讨好、惶恐等神色。
等走到队伍最前面时,夏琰果然看到了四张临时搬来的登记用桌椅,桌椅旁边则是已经堆的快有半人高的竹简堆…
夏琰看到那小山般的厚重竹简堆就想到公主府里那一大堆还没看的奏折。
…光顾着把预备役大秘裴瑄拉出来陪她一起熟悉这些事物了,却差点忘了公主府内本来就还有一大堆东西要处理。
人才一到用起来时果然从来都是不够的,她的预备役大秘也才一个,急缺人才啊…
夏琰心底一叹,脑海里忽然划过昨晚与谢枞谈条件时,三句话离不开他嘴边的另一个名字。
傅旭。
对了,她后宫里不是还有个现成的大才子吗。
这位倒霉的傅状元无论怎么着也是个状元,才能想必不在裴瑄之下,昨晚她正好和谢枞谈了关于他的事,等今天忙完了回去就见见这位傅状元,再想办法看看是把人发展成她的预备役大秘二号,还是其他“部门”助手…
夏琰心底思绪电转,面上则打量起那几个正坐在桌椅上,握着毛笔,快速而忙碌的在厚厚竹简上记录着难民们信息,并时不时开口核问一些问题的记录人。
几个记录人年纪都比较大,身上穿着夏琰昨日来时见过的奴仆服侍,正是这处商庄里原本就留在这里的那几个老仆。
杨御在她身后开口解释道:“因为商庄里没有其他人,御只能暂时让这几个老仆来帮忙记录信息,幸好他们都是从裴公府里出来的,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导,能识字,也会写一些基础的字。”
说着,杨御侧眸看了眼静默跟在夏琰身后另一侧的裴瑄,却见这位裴大公子安静的看着那几个忙碌记录的老仆,脸上没什么反应,似乎没有听到他的话。
在这时代能识字写字的人是极少极少的,身为奴仆却能识字写字的那更是只有底蕴极为殷实,地位极贵的大族之家才可能有。
裴家虽已衰败,但祖上世代都是夏朝贵臣,底蕴远不是一般权贵之家可以比拟,也才让这些哪怕只是在裴府之外独自看守废弃商庄的老仆,也有识字写字的才能。
夏琰听着点了点头,心里想的却是提高文化程度确实是个必要的事,等她以后慢慢有了条件,定要把义务教育在远古夏朝里慢慢普及发展起来,让这些远古时代的人也提前感受感受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感觉…嗯…
不过这想法想实现还早,她此时更想尽快解决的,是关于那厚重竹简的问题。
杨御刚才担心她嫌他的做法冗杂不是没有道理的,就那么一大堆厚厚的竹简,上面记录的信息可能还没几个人,竹简本身却已经堆成了厚厚一垛,看着都有点头疼。
且不提记录信息少的问题,等她这个商庄未来收入越来越多的人,光记录这些人的消息不就得弄出一大堆竹简?然后还要专门找地方存放,之后如果要更换了,又得再翻找出来处理一遍,想想都麻烦的不行。
所以纸张的问题还是得尽快提上日程,不然不仅未来普及教育的事太难成本太高,她也实在不想再在日常生活中抱着厚厚的竹简看书写字,想打个草稿都不方便。
夏琰不禁又在脑海里问了问系统,得到造纸术的奖励就在第三个任务完成后。
可惜系统给的这些任务,完成顺序必须得一个一个来,否则她倒是可以提前把第三个任务做了,提前拿到造纸术。
不过说起来…这也是她让祁家兄弟去平叛的第三天了,他们应该
也到了,该动手了吧。
想了想,夏琰也没太着急,就算她暂时拿不到造纸术,也可以提前先找材料嘛。
正好这商庄这么大,四周又都环绕着大片山脉,人也都招来了,以后除了让他们磨豆腐、做工、私下训练以外,再让他们每天去外面弄点麻、桑、藤、树皮等植物纤维回来,坐等备用就行。
思绪发展开来的夏琰把自己的想法整理了一下,打算等会统一告诉杨御。
四个忙着记录核查难民信息的老仆们终于察觉到了夏琰等人的到来,连忙想放下竹简朝他们行礼,却被夏琰阻止了。
上前看了眼他们手下已写的密密麻麻的竹简,夏琰让他们继续记,她则继续往商庄大门走去。
而刚走过四个记录老仆后面,夏琰就又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队伍,这列队伍比外面四个更靠近商庄,几乎从四章记录桌后面一直排到了商庄大门口的位置。
夏琰猜着这应该就是第二步核实这些难民们有没有得病疫的步骤了。
她继续往前走,果然在商庄大门前二三十米外的地方,看到脸上围着白布的小药侍。
小药侍正撸着袖子,忙碌的检查着排着队的难民们,他旁边同样有一个拿着竹简的老仆在记录着情况,以及另外几个侍卫打扮的更年青一点的仆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