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乱世怎么觉醒 > 150160(第2页)

150160(第2页)

因此,很多的引发了很多的隐户跳了出来,重新进行登记,当然也查出了不少的世家隐匿人口的铁证。

愿意示好提前登记的都被轻轻放过,至于人口排查查出来的,那就只能罚款并遣散奴仆,重新登记了。

那可是天花,一旦没有接种,谁知道会传染给谁!

“哼!天主教在大魏几十年的经营就因为你的叛逃而支离破碎了,天主在上,你要负主要责任!”利类思愤愤不平的看着汤若望。

“如果不是你的行为,我们现在就不会一直处于监视状态了!我们在大魏的传教进度也不会变得如此艰难!还有利玛窦,你们完全扭曲了耶稣会的教义,居然还容许那些加入天主教的人祭拜祖先和孔子……简直就是异端!”

虽然利玛窦在打开大魏传教这个窗口上功不可没,但是他为了融入大魏而修改了耶稣教的教义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一个狂教徒来说,任何的妥协对于教义都是一种玷污。

汤若望露出一个无奈的笑容,利类思来大魏的时间还太短,根本不知道利玛窦为了打开大魏的市场融入士人阶级做了多少的努力。

如果不是利玛窦对教义的修改,以大魏的世俗观念,除了极少数的投机者根本不会有有权有势的人愿意加入耶稣教。

毕竟在大魏,你不让一个人祭祖和拜孔,基本上就是自绝于家族和科举,整个大魏都将没有他的容身之处,这样的人即使吸纳进入了耶稣会,对于传教又有什么意义?

多明我会在闽东的动静他也隐隐有听说,但是那些发展出来的贫民在大魏根本不足以影响任何事物。

汤若望冷冷的看着利类思:“与其和我说这些,还不如担忧一下,你们多明我会那些人在闽地的情况,你们在日本干的那些事情,不可能没传到大魏,一旦被他们发现你不是耶稣会,而是多明我会的……”

利类思眼珠转了转,没有直视汤若望,只是含糊的道:“多明我会在闽地的传教并不顺利……”

汤若望察觉不对,立刻拉住了利类思:“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多明我会在闽地做了什么?”

利类思有些气虚,别过了头:“我们能做什么,只是传教而已,只不过闽地的人下南洋的比较多,我从“后门”进入的时候,听他们说去年年初大魏内乱的时候,很多人逃去了马尼拉,导致马尼拉那边的华人人数大增,引起了总督的警惕,然后听说大琉球那边的据点也被赶了出去,失去了基隆港后,总督大人愤怒异常,在马尼拉又进行了一次屠华。”

“不过因为规模较小,杀的都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侨民,动静被当地华侨压了下来,很多人逃到了南洋下面,只有很少的一点人逃回了大魏。逃回来的那些人很多都是闽地人,多明我会之前一直在马尼拉发展,被闽地认出来的人抵制了,所以我才西向去蜀地传教……”

汤若望听的呆若木鸡,心中开始泛起不安的感觉。

虽然大魏对于抛弃土地去异国他乡的大魏子民一向都是秉持着不闻不问的态度,但是现在他也听说,大魏现在已经重开了市舶司,现在正在大力的发展南洋贸易。

尤其是他短暂的和那个镇远侯的女儿见了一面,对方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更不是会轻易妥协的人。

虽然今日阳光灿烂,酒楼外面更是人声鼎沸,京师的百姓还在期待着从此摆脱天花的死亡阴影。

但是汤若望却感觉自己陷入了冰窖之中,遍体生寒-

蒙古各部之间互相吞并,女真和朵颜、罕哈、福余试图联合攻魏的消息,第一时间被还隐藏在塞外的夜不收通过密信传到了皇城之中。

同时而来的还有察罕儿部落与罕哈儿部落之间相互摩擦的消息。

等到宋时回到京师时,朝上早已秘密商讨了好几波了,但是都没有商讨出一个稳妥的办法。

蒙古诸部现在有蠢蠢欲动的,也有请求迁徙部分族人到张家口附近以躲避战乱的,还有远在甘肃试图派出使臣朝贡却被朵颜卫劫杀的,蒙古草原的情况一天差过一天,早已经开始酝酿成一个火药桶了。

而现在这个火药桶正安置在大魏的卧榻之侧。

以前太宗时候,草原的各个部落也是互相攻伐,一边朝贡一边继续边境劫掠,但是现在的大魏已经不是太宗那个以武力压服草原诸部的时候了。

尤其是其中不仅有女真部落,还有曾经非常熟悉辽东的李家军,在从中作梗。

偏偏现在的大魏,最缺的就是休养生息的时间,眼看着秋收将至,云贵川三地还未收回,镇远军的主要精锐都压在那边,秦军既要和镇远军一同防守九边,还要抽出精力与白杆军一起收复川北,对蜀地进行压制。

兵马倒是有兵马,但是大多都是新兵,依照地利和长城对骑兵进行压制还可以,真的出了关,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即使带着火器,胜负难料。

一旦打起来难免腹背受敌,轻不得,重不得。

不过朝廷上,武将还是支持倾尽全力打一场,直接打出空间。

到了文臣这边就不一样了,不免有人开始后悔之前在蒙古想要互市的时候没有答应了,虽然大家都知道鞑子的特性就是出尔反尔。

但是万一呢?

万一这次对方是真的不想打?

一心只想求和呢?

因为京师之乱,整个朝堂之上,早已经翻天覆地了,不仅是曾经官、吏的界限变的模糊,女官上朝这种事情都搞出来了。更重要的是,被文官压制了几百年的武官,也开始借着龚敬的势头在朝堂之上站稳了脚跟。

而大魏文官那几百年养出来的轻视武将的风气可没有那么容易消散,武官正是有感于此,哪怕现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也忍不住想要派兵出击,争夺话语权。

种种顾虑之下,原本很麻烦的互市在看着武将地位日益高涨的现在,突然又变成了不错的选项。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