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女尊首辅养成记(科举) 史官提笔 > 120130(第3页)

120130(第3页)

nbsp;nbsp;nbsp;nbsp;太康县在运河边,又地处南北交界地带,常年有高官显贵途径此地,按照前任知县在任时的惯例,都要好好接待来往的显贵。

nbsp;nbsp;nbsp;nbsp;而这些贵人的吃穿住行自然不比寻常人,就拿吃饭来说,必得有野味。人参鲍鱼已不稀罕,人家要吃熊掌,要吃大雁。

nbsp;nbsp;nbsp;nbsp;这些东西光凭知县的俸禄自然是供不起的,大多数还是从百姓头上压榨的。故而每次有贵人路过,百姓就遭了殃。

nbsp;nbsp;nbsp;nbsp;不仅是太康县,其他地方也这样,自前朝以来就是如此。只是太康县地处黄泛区,土地本就贫瘠,旱时能旱死,涝时涝死,实在架不住这般折腾,所以不少百姓迫不得已,只能携家带口逃出去了。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刚来时就曾见识过,她没有办法,只好顶着压力重新丈量了土地。揭开这个县城的伤疤后,杨思焕也尝到了苦果。

nbsp;nbsp;nbsp;nbsp;在过去的几个月,她先是被府台写信问候,后又被当地的豪绅使绊子——半夜三更往她家院子里放蛇,杨思焕早上起来,被窝里钻出两条蛇,诸如此类的种种,简直阴损至极。

nbsp;nbsp;nbsp;nbsp;同时因当地的大户吕家和当今首辅或多或少有些亲戚关系,朝廷派人进行三年一次的地方官的考校,杨思焕得了下品,这就意味着,下次如果还得下品,她就连七品芝麻官都没得做了。

nbsp;nbsp;nbsp;nbsp;不过好在土地重新分配之后,逃民少了许多。杨思焕一不做二不休,反正已经得罪人了,干脆就得罪到底,在分配土地的同时,将所谓的“无主”土地里结的粮食中的七成按人头分到各户。她也因此大获民心,想来一切都值了。

nbsp;nbsp;nbsp;nbsp;只是好景不长,百姓们好不容易能过个像样的年,这下又来个刘都督。想必那都督后头还跟着一堆下属,武将不比文官,很多性子直、脾气暴,又没有读过多少书。在太康就有过副将路过、顺手拐走良家小郎的先例。

nbsp;nbsp;nbsp;nbsp;想到这里,杨思焕脑海里浮现出一群骑士,她们风风火火由远及近,马蹄飞踏,扬起遮天蔽日的尘土,就像蝗虫一样,她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nbsp;nbsp;nbsp;nbsp;“子初…”周威唤了杨思焕的字,见她没有回应,显然是在犯难,便扯了扯她的袖子角。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再次回神,听周威道:“刘都督是手掌重兵的权臣,况且…”

nbsp;nbsp;nbsp;nbsp;周威欲言又止,顿了顿才道:“况且她是首辅的嫡长女,背后有三大家族,是真正的天潢贵胄……她既然来了,咱们不好假装不知道。我得了消息,就是后日的事了。是否加收些赋税,好好组织组织?”

nbsp;nbsp;nbsp;nbsp;加收赋税?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沉默着摇头,百姓已经够艰难了,加收赋税无异于把她们往死路上逼。退一万步说,她们被一榨再榨,早就干瘪了。

nbsp;nbsp;nbsp;nbsp;这时候,她无端端想起周世景,如果他在身边,会建议她如何?思忖片刻,杨思焕道:“不如装傻充愣,一切照旧。”

nbsp;nbsp;nbsp;nbsp;周威听杨思焕这样说,忙提醒她:“三年后,你的课考怎么办?”

nbsp;nbsp;nbsp;nbsp;杨思焕似笑非笑的站起来,轻拍周威的肩膀:“以后再说以后的事吧,还是那句话,我有退路,你不必担心。”

nbsp;nbsp;nbsp;nbsp;周威转过头来,望着杨思焕离去的背影,没奈何地摇了摇头。

nbsp;nbsp;nbsp;nbsp;第122章第一百二十二章都督(上)……

nbsp;nbsp;nbsp;nbsp;定文元年正月初一,寒星萧瑟,夜风侵骨。

nbsp;nbsp;nbsp;nbsp;清朗无云的夜,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得到天际。士兵浩浩荡荡行进在漆黑的关外。这是从北疆班师的大军。在路不记其日,又逢几场大雨,野路崎岖,人马早已疲惫不堪。忽然,有小兵打马疾驰向大军迎面飞奔过来:“有埋伏。”

nbsp;nbsp;nbsp;nbsp;小兵说完便从马背上滚落下去,她趴在地上,身侧、背后都插满了箭。

nbsp;nbsp;nbsp;nbsp;片刻之后,指北车顶赤红的火把高高举起,众将士当即拔刀待命。

nbsp;nbsp;nbsp;nbsp;只见远处的山包上,晃动着影影绰绰的人影。

nbsp;nbsp;nbsp;nbsp;副将刘义回过头,身后亦有无数道火把朝这方裹覆而来,她立即打马,向前赶至为首的黑马旁侧。

nbsp;nbsp;nbsp;nbsp;黑马上坐着的中年将军气度从容,一手扣着缰绳,一手压在腰间的配剑上,银灰色的铠甲隐约泛着熠熠寒光。

nbsp;nbsp;nbsp;nbsp;前方马蹄阵阵,将军没有抬头,双目隐在茫茫夜色中,虽未曾言语,却是众目的焦点,这便是定北将军兼督军御史刘仲。

nbsp;nbsp;nbsp;nbsp;永宣十八年,刘仲奉命北征,平边疆之乱,此后一直镇守北疆。她任北疆都督,足有六年。而今先帝已逝,北疆已平,她便要回师述职。

nbsp;nbsp;nbsp;nbsp;适逢北凉来犯,陛下派徐将军带兵迎战,北疆离北凉虽有千里,但较于应天,仍要近上许多,于是刘仲的部下九成都奉旨北上,赶去与徐将军会师。

nbsp;nbsp;nbsp;nbsp;至此,刘仲手下六名副军之中,已有五军被分至徐将军麾下。她便带着三千亲兵回京述职。

nbsp;nbsp;nbsp;nbsp;几日前,军中半夜失火,幸而发现得及时,在火势蔓延前将火扑灭,终只死了数匹马驹。刘仲生性多疑,察觉此次归京之路,注定不会顺坦,便令女儿刘知舟带了数百骑兵先行探路。

nbsp;nbsp;nbsp;nbsp;刘知舟如前几日一样,率亲兵在前巡视,起初并无异样,只是前路略显荒凉,找了块平坦的高地,本想归列复命,就此请求安营扎寨,也好解释整日赶路的乏困。

nbsp;nbsp;nbsp;nbsp;未曾想,她刚回马,就听到几声嘶鸣,接着便有人疾呼:“少主快跑。”

nbsp;nbsp;nbsp;nbsp;刘知舟寻声回望,话音未落,两道寒光向这方刺来,她本能地侧身躲闪,才不至于被箭射中。

nbsp;nbsp;nbsp;nbsp;刘知舟不过十七岁,脸上还有未脱的稚气,她小跟随母亲观战,比寻常的年轻人要多些胆识,饶是如此,她也不过还是个孩子。

nbsp;nbsp;nbsp;nbsp;身后是震天的喊杀声,刘知舟眼看着自己的亲兵,一个个被从四面八方射来的暗箭射落,登时有了带着残兵莽回去的打算。

nbsp;nbsp;nbsp;nbsp;这样冲动的想法一出来,她的胳膊就被暗箭刺伤,她在马背上咬牙四顾,却并不知箭从哪里来的,又听到一声熟悉的呐喊:“阿舟,快跑。”

nbsp;nbsp;nbsp;nbsp;声音低沉浑厚,显然是来自成熟的男子。男子说着话时,正打马朝刘知舟飞奔过来,纵身一跃时,不偏不倚,挡住了那支箭——那支原本要射中刘知舟心口的箭。

nbsp;nbsp;nbsp;nbsp;刘知舟立刻勒马,没等马停稳,她已纵身跃下马背,在地上滚了两滚,慌乱之中,有一只滚热的手抓住她的胳膊。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