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王莽及其时代 > 第43章(第1页)

第43章(第1页)

王莽发现这是一个立威的好机会,他非但不接受单于的求情,还废除了汉宣帝的约定,令立新约——不仅是汉朝臣民,西域凡是接受了汉朝册封的诸国臣民逃入匈奴,匈奴皆不能纳。汉朝的老朋友单于对此颇为不满,虽然顺从地答应了,但与王莽的关系却出现了裂痕。

重新确立与匈奴的约定,更加严苛地约束西域诸国,树立威信,巩固边疆,在汉朝看来王莽确实做得不赖。同时,王莽还软硬兼施,让单于给汉朝上书,说把自己的名字“囊知牙斯”改为单名“知”,以符合汉朝推行的“讥二名”,从当时单于王族成员的名字“咸”“乐”“助”“舆”来看,他们也都改成了单名。这份上书令王莽更觉荣耀,成为他“怀柔远人”的王化之举。

到了元始四年,四夷之中只剩下西边没有动静。王莽派中郎将平宪以重金贿赂西羌部落,怂恿他们求为汉朝附庸。平宪的游说非常成功,回朝时带来了好消息。据说这些住在青海湖附近的羌族部落,有一万两千多人向慕王化,愿意把青海湖和附近的盐池献给汉朝,把水草丰茂的地方留给汉朝人,自己去偏远险阻的地方充当汉朝藩篱。平宪奏报说,当问起为什么要如此慷慨时,羌族部落的首领是这么说的:

太皇太后圣明,安汉公至仁,天下太平,五谷成孰,或禾长丈余,或一粟三米,或不种自生,或蠒不蚕自成,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皇来仪,神爵降集。从四岁以来,羌人无所疾苦,故思乐内属。4

陈崇等人采风回来的“三万言”史书一字未提,是因为不说也知道是什么;羌人的话却被悉数记录,是因为实在太假了,这哪里是游牧部落酋长的口吻,分明出自熟谙祥瑞的汉人手笔。有理由推测,“采风”的三万言也无非是这些内容:五谷有祥瑞,有的苗长到一丈多长,有的一株竿上长三个穗,有的没播种自己长出来了;天上降下甘露,地上喷出酒泉,凤凰、神雀都来了。总之,汉朝有安汉公这四年里,羌族没病没灾,当然愿意当汉朝的藩属。

此事又令王莽大喜,不费一兵一卒,西羌内附,终于达到了东西南北四夷宾服的盛况,说明安汉公的德泽已经溢出华夏,遍布四夷。王莽高兴地上奏说,现在汉家有东海郡、南海郡、北海郡,唯独没有西海郡,那就把羌人的献地设为西海郡,让汉民移民过去开发,对归附的羌人设置官吏担当统领。

匈奴改名与西羌内附都有些名实不符。一来,匈奴的人名、单于的王号,均有汉文译名,把“囊知牙斯”改成“知”,只是汉名的自娱自乐,意义不大;二来,西羌此时主要还是游牧民族,少有农业,逐水草而居,土地献与不献只是个形式,向汉朝称臣,则既能得到汉朝官方的保护,又能拿到一笔财富,对自己的传统习惯也没有影响,很是划算。

“四夷”外交事务从来不是纯粹的外事,那些与外国真正相关的实质事务,臣民一般是看不到的;能让普通臣民看到的所谓外事,目的多半是应对国内的民意,匈奴、西羌与汉廷心照不宣、两边满意。

不过,因为青海湖是咸水湖,盐池附近是盐碱地,从事农业开垦比较困难,没人愿意移民到西海郡。王莽新增加五十条律法,把触犯律法的上万名犯人强行迁徙过去。这件事,已经与陈崇所说的“官无狱讼”“犯者象刑”相违背了,《汉书》在这里写下四个字:

民始怨矣。5

这是王莽执政以来,史书中第一次明显出现臣民对他不满的声音。那些不慎触犯律条、不得不迁徙到蛮荒之地的臣民里,可能就有王莽的拥趸。班固的一个“始”字,颇有微言大义。

总之,元始五年的秋天,一名普通的汉朝臣民特别是长安市民,看到的是海内大治、四夷宾服的盛世景象,安汉公制礼作乐,儒家“三代之治”的理想也已经基本实现——用后人的话说,就是“历史的终结”。

但对汉朝人而言,历史当然不会终结,而是循环。

此时,又有一个宗室、泉陵侯刘庆站了出来,不知是出于“大公无私”还是抢先献媚的目的,向汉廷上奏。此奏一公布,满朝文武齐声赞同,历史果然没有终结,历史循环的关口到了!

周成王幼少,称孺子,周公居摄。今帝富于春秋,宜令安汉公行天子事,如周公。6

异世同符,安汉公要行天子事,周公居摄的“圣迹”再现了!

11.汉平帝之死

刘庆奏请王莽居摄的话音刚落,冬天的夜空就出现了一次很凶的天象:荧惑入月中。

荧惑就是火星,也是最凶的星,它无论出现在星宿的哪个方位,都会给人间特别是朝廷和皇室带来灾难。“荧惑入月中”,是火星划过月亮表面,星占家们普遍认为是皇宫中将要有祸事,甚至可能危及皇帝。

果然,没多久,皇帝病了。

汉平帝刘衎还在襁褓之中时就体弱多病;所以他的祖母冯太后才会为他祝祷祛病,也因此招致杀身灭族之祸。即位之后,刘衎尽管享受着天下最好的物质生活,但身体一直都不好。这一次,他的病来势汹汹,不可小觑。

这反倒又给了王莽一个模仿周公的良机:周武王生病时,周公曾经在先祖面前祈祷,许愿代替周武王去死,并把册文藏在“金縢之匮”,也就是用金属带子封存的柜子里;周成王时,周公摄政、东征,正是“周公恐惧流言日”,所以周成王也对周公有些怀疑。当时发生了灾异,雷电大风并起,君臣十分恐惧,周成王只好打开金縢之匮,发现了周公要代替武王去死的册文,再一问知晓内情的史官,才知道周公还叮嘱过此事千万不要说出去。周成王大受震动,对周公的疑虑也尽数打消。

王莽如法炮制,也做了一个要代替刘衎去死的册文,跑去南郊祭天的泰畤那里许愿,也藏在一个“金縢之匮”里,放在未央宫前殿,并要求知晓的人一概不许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