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王莽及其时代 > 第33章(第1页)

第33章(第1页)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26

故事很简单:叶公告诉孔子,自己的故乡楚国有位父亲偷了羊,儿子去告发他,这是合乎道德的。孔子却说,我们家乡的风俗不同,如果有类似的事情,父亲帮儿子隐瞒,儿子帮父亲隐瞒,这才是道德。

这就叫作“父子相隐”27。在西汉的司法实践中,这种亲人之间的相互容隐而不是相互举报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高度,儿子告发父亲犯罪,不仅不会被看作“大义灭亲”,还会被认为是违背道德底线的恶行而被处死。

汉宣帝在位时期曾下诏,把这个原则说得明明白白:

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28

意思很感人:父子、夫妇之情都是天性,要彼此诚爱,虽死不渝。因此,如果儿子包庇父母、妻子包庇丈夫、孙子包庇祖父母,都不要追究包庇者的责任;倒过来,长辈包庇晚辈也是如此,除非罪犯是“殊死”的大罪比如谋反之类,但这也需要请示中央司法部门定夺。

从孔子所主张的“父子相隐”观念过渡到“亲亲相隐”的司法实践,在西汉已经是朝野共识,违背这个原则会被看作不道德的。

无独有偶,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有个叫作游叙弗伦(Euthyphro)的人,他的父亲无意间杀死了一个佣人,他就去城邦的法庭控告父亲。路遇苏格拉底,被截住聊了很久,聊的话题也很相似:你控告你父亲这件事虔敬吗?29

古希腊的事情这里就不深究了,总之“亲亲相隐”是古代东西方都非常重视且态度相似的伦理难题。王莽作为儒学中人,逼死儿子,岂不是违反了容隐的大原则?

这件事,亦当是孔休对王莽彻底幻灭的重要事件。当然,王获是自杀的,并不是王莽将其送至司法部门。换言之,是王莽严厉的人格促使了王获之死,这似乎并不违反“容隐”原则。进一步说,在当时很多人看来,这也不是王莽“大义灭亲”,而是父亲以“仁者爱人”的儒家伦理迫使儿子羞愧自杀,是对亲人的道德救赎。这就不是对儒学的违背,而是忠实的实践30。

在这种视野里,除了了解王莽的人,多数人不认为王莽是在沽名钓誉,而更加认为朝廷把王莽斥逐出长安是一桩冤案,以至于“在国三岁,吏上书冤讼莽者以百数”。31

王莽在新都国的三年,刘欣也已经完成独掌朝政的目标。

此时,董贤已经成为刘欣的宠臣,大司马虽由丁氏家族的丁明担任,受宠远不及董贤,外戚权势不出后宫。刘欣已基本恢复了武、宣二帝的权力,外戚无论姓傅还是姓丁,姓赵还是姓王,都对自己没有威胁。

引起刘欣警惕的是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的一次灾异。与那些常见的天地异象不同,这次灾异是帝国民众的大规模流动。这年正月,从关东地区开始,平民们开始相互传递一种叫作“行诏筹”的东西,这玩意儿用木片、竹竿之类制作,传递的人你给我,我给你,多的时候仅仅在路上就能聚起千人,集体迷狂里,有的披头散发,有的赤脚暴走,有的驾车狂奔,居然遍及二十六个郡国。这种传递诏筹的行为,有点像20世纪90年代颇流行的“连锁信”,一封信抄录若干份分发出去,每一封都要求收到信的人再抄录分发若干份,照着做的会发生好事,否则就会遭灾32。

传到长安后,这些流民在里巷仟佰里聚集,唱歌跳舞,行巫术,念咒语,集体祭祀一个叫作“西王母”的神灵,据说可以长生不老,这一“群体性事件”直到秋天才渐渐平息,持续了好几个月。

此事完全脱离了帝国的掌控,很多官员也投入其中,刘欣得知后感到非常恐惧。因为这场灾异散发着末世气息,渗透着汉朝气数已尽、天下即将大乱的隐秘含义。

至于原因,有的大臣认为是大旱导致了流民,有的如杜邺则认为是傅、丁两家权势过盛。

又过几个月,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出现了一次日食。

日食是重要的灾异,刘欣不敢怠慢,循例下诏称此次日食“厥咎不远,在余一人”,有罪己之意,并大赦天下,要求“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者”33,为他解说此次日食蕴含的天意。

“举贤良方正”是西汉常见的荐举措施,自汉文帝时期施行。天下有事的时候,皇帝亲自听取贤良方正们的直言谏议。说到皇帝心坎上的,会被直接授予官职,晁错、公孙弘、董仲舒等名臣都是通过贤良方正进入中央朝廷的。

这次所举的贤良周護、宋崇给刘欣上书,借日食为王莽鸣不平,要求把王莽请回来。

就在这个当口,王莽最大的仇敌、不可一世的傅太后去世了。

刘欣一边审视着这封奏疏,一边翻阅从新都国乃至全国送上的关于给王莽恢复名誉的“请愿书”,觉得王莽可能没太大威胁。一个失势的外戚、书呆子,召回长安,既能消除灾异的影响,又能为自己赢得声誉,还给了王政君面子,何乐而不为?

刘欣很快就下诏征王莽回到长安,一并被召回的还有平阿侯王仁,理由都是照顾日益衰老的王政君,也就没给王莽安排职务和待遇,但已经令许多人满意了。

千里之外34的新都国,王莽从面色肃然的孔休手中接过诏令,感慨涕零,匆忙收拾一番,连夜踏上了北上的道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