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 王莽 > 第45章(第1页)

第45章(第1页)

14.永远无法即位的刘婴

居摄元年春(公元6年2月),王莽以天子之礼,依次在南郊祭祀天帝,在东郊迎春,在明堂行大射礼。完成这一系列祭祀礼仪之后,王莽设置了“柱下五史”,效仿先秦时君主的御史,侍奉一旁记录自己的言行。

又过了整整三个月,刘婴正式被立为皇太子。

皇太子这个身份极其微妙,意味着刘婴没有登基,还只是汉平帝刘衎的皇太子。但此时刘衎已死,王莽只是“假皇帝”和“摄皇帝”,那么“皇帝”是谁呢?

没有。此时的天下没有皇帝。

不是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吗?天下竟然没有皇帝?

这在后世看来相当惊世骇俗,但在当时却没有引起朝野的震动。为什么?

汉朝的皇帝即位之时,不仅要祭天,还要告庙祭祖。当年昌邑王被霍光所废,其中一个重要缘由就是昌邑王还没有祭拜高皇帝庙,因此被舆论认为尚不是合法皇帝。

刘婴既没有祭天,也没有祭祖,只是被选为继嗣时在宗庙中占卜过;王莽是王氏,没有资格也不可能去祭祀刘姓的宗庙,但他却在南郊祭天,这就透露了王莽摄政的真义所在:

“祭祀天帝”,意味着王莽从上天那里获得了天子的受命,成为实质上的“真天子”;但此时统治天下土地兆民的还是刘氏皇族。换言之,“天子”和“皇帝”是两个身份,受天命而做天子,祭祖庙而为皇帝。一代代刘氏皇族通过祭祀高皇帝庙来获得统治权,成为皇帝,刘婴虽然只是皇太子,但将来是要当皇帝的,所以王莽只能是摄政,是“摄皇帝”。

天子和皇帝,后人往往不加以区分,这也难怪,皇帝和天子绝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人的两个身份。但是,西汉毕竟是早期的帝制皇朝,这个时候天子和皇帝并不能完全等同。

西汉后期,皇帝和天子有不同的玉玺,其中皇帝有三玺:皇帝行玺,用来任命诸侯王和官员;皇帝之玺,用来为诸侯王赐书;皇帝信玺,用来调发郡国军队。而天子也有三玺:天子行玺,用来赐给外国君主官爵;天子之玺,用来祭祀天地;天子信玺,用来调动附属国军队。用《孝经纬》的说法就是:

接上称天子者,以爵事天也;接下称帝王者,以号令臣下也。1

“天子”是一个来自周朝的旧称,皇帝是秦之后才出现的称号。天子意味着神权,源于天命;皇帝意味着治权,好比商周时期的王,源于祖先;天子是今文经学里的一个“爵位”,皇帝则是世俗称号。

所以,王莽在主持祭祀等面对“天”的活动时,称“假皇帝”,是向天强调自己的“代理”身份;在处理政务、面对臣民时,称“摄皇帝”,因为治民是皇帝的职权,强调的是“摄政”之义。换言之,“假”代理的是地位,而“摄”取的只是职权,两者不仅有区分,而且“假皇帝”的身份高于“摄皇帝”。打个比方,“假皇帝”好比副处长提拔为正处级,代理处长职位;而“摄皇帝”是副处长主持工作。

这正是王莽的措意所在:天下虽然没有皇帝,但是有“真天子”担任未来的皇帝——皇太子的摄政。所以天下并非群龙无首。

在王莽的描述里,周公当年也是这么做的。周公曾经向周的祖先祭祷,获得王命摄政称王。这也透露了时人对儒家的信仰相当稳固,普遍相信“周公践祚称王”是信史。

当然,其中的隐情在于,周公与周成王是同姓,周公的权力仍留在周王室之内,是家族内部权力的临时分配,不涉及天命,周成王照样是天子2。但王莽是异姓外戚,他没有途径从刘姓那里获得“王命”当皇帝,所以只能依靠天命的转移来当天子。

那么,昭示天命转移的是什么呢?

灾异与祥瑞。

汉室的灾异,王氏的祥瑞。

一个甲子以来,在层出不穷的灾异中,刘姓天命终结、新王继起的传言已经成为朝野的共识。元、成、哀诸帝并不是无动于衷,在祭祀、制度等许多方面尝试改制以避免天命终结,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对传言推波助澜。这种情况下,王莽以安汉公的身份为汉室制礼作乐,效果显著,祥瑞迭出,就是在挽救汉室的天命。

但事到如今,祥瑞越来越多,王莽已经祭天了,皇帝还是刘氏的,将来怎么办?

如果王氏归政于刘氏,岂不是违逆了天命?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