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 王莽 > 第34章(第2页)

第34章(第2页)

哀帝复请之,事发觉。太后为谢,上以太后故不忍诛之,左迁邑为西河属国都尉,削千户。2

王邑敢假冒王政君的名义向皇帝为王莽求官,有两个条件:一是确信王政君不会帮忙,因为王政君如果能帮忙,王邑断不会走这步险棋;二是确信刘欣不会怀疑和追问,但事实相反,刘欣听说后,专程去见了王政君表示同意,王政君却说对此毫不知情。

所以,刘欣应是识破了王邑的意图,故意告诉王政君,让她自己处理。亲侄子假冒自己的旨意,令王政君陷入两难,不处理是徇私枉法,处理又于心不忍,只得屈尊向刘欣道歉,请求宽恕王邑。王邑矫旨欺君是可以视作谋反的,如果刘欣就此杀了他,能显示帝国法制的威严,但赦免他却更能显示皇帝的至高无上。刘欣要的本不是王邑和王莽的性命,而是借此让王政君难堪,彰显自己的权力,所以他赦免了王邑,没有剥夺其爵位,只是将他逐出禁省,贬谪到西部边境做了属国都尉,这是一个职能与郡太守相似的官职,主要负责管理边境的少数民族事务,是个苦差事。

王邑被逐,说明刘欣不想起用王莽,但王莽依然幻想着重返政坛。他或许认为,这件事情主要坏在王邑“矫旨”上,而且索要的是恢复特进和给事中的待遇。如果能光明正大地担任普通的公卿职位,皇帝未必不会答应。

等了很久,王莽终于等到一个机会。他担任大司马时期的大司空、泛乡侯何武,在刘欣即位后一度被免,但在董贤的举荐下,近来重新担任了御史大夫。此时,恰好太常一职空了出来。太常掌管宗庙祭祀、典礼,管理博士,犹如现代的教育部和文化部,是尊贵的清要之职,被视为九卿之首。王莽觉得这个职位太适合自己不过了,论资历,自己是列侯、前任大司马;论素质,自己少年时治过礼经,是儒学学者。他私下里去找何武,请何武举荐自己担任太常。

何武自汉宣帝时入仕,以谨慎守法著称,他曾被刘欣下诏策免,刚刚通过董贤的关系重返政坛,对这位少年天子翻云覆雨的手腕有所领教,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皇帝对王氏家族的极端不信任,人尽皆知,何武决不会举荐王莽以贾祸,于是果断拒绝。

王莽不能理解何武的顾忌,对这位旧日同僚十分失望,甚至心存嫉恨。毋庸讳言,王莽对重返仕途极度饥渴,甚至到了看不清局势的地步。但这恰恰说明,在当时,王莽应该还没有当周公当皇帝的深谋远虑,反而有些政治不成熟;说明他已经接受了刘欣,愿意被刘欣所用。

他只想要一个契合自己身份、志向的位置,而不是取而代之。

几个月后,刘欣晏驾了。

19.王莽重掌权力

刘欣之死造成汉廷中枢的权力真空,王政君成为礼仪上的至尊,这几年里,朝野尊重她,怀念她,盼望她,所以才会支持她对王莽的支持。王莽重返汉廷,迅速处置已成死棋的董贤,稳定了未央宫,一举成为汉朝事实上的掌权者。

王莽的回京和刘欣的暴死太过戏剧性,总有人猜测王莽是不是私下里暗害了刘欣3。但史料并没有明确线索,而且从王莽请托何武来看,并不可能,这只是一次巧合。

王莽可能就是从这一刻对自己产生了新的期许,萌发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上天不惜让皇帝死去,是要告诉我什么答案?

直接的答案,就是皇帝做错了。

因此,王莽决定拨乱反正,一举扭转刘欣在位期间的“倒行逆施”。从刘欣晏驾到九月箕子即位,短短三个月的时间,王莽有条不紊但迅速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事业,赢得了崭新的政治资本。

第一,逼迫董贤自杀,将董贤家人流放。董贤的德不配位使得王莽赢得了朝廷内外的赞许,被视为拨乱反正的首要事务。

第二,荡平赵氏、傅氏、丁氏等外戚势力。

刘欣死后,外戚们迎来新一轮动荡。刘欣生前没有给予傅、丁两家的男性外戚以足够大的权力,只给了他们爵位的尊荣。王莽迅速接管朝廷后,宫廷内外的赵、傅、丁三家外戚权力化为乌有,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皇太后赵飞燕首当其冲,她是王政君的儿媳妇。汉成帝期间,赵飞燕与王政君还谈不上是政敌。但汉哀帝对赵氏家族又拉又打,将赵飞燕的兄弟从列侯废为庶人并流放到辽西,同时尊赵飞燕为皇太后,使得赵飞燕不得不站在皇帝和傅、丁一边,成了王氏家族的敌人。

因此,王莽重提赵氏姐妹残害汉成帝子嗣的旧事,由王政君下诏说她“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褫去皇太后尊号,称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这个惩罚乍看不太重,实则是废除赵飞燕名义上汉哀帝母亲的资格,好比剥夺她的一部分“政治权利”。

如果赵飞燕就此自杀,或许尚能以汉成帝皇后的名义下葬。但赵飞燕默默接受了这一切,也没有自杀,于是一个月后,王莽再次推动王政君下诏,把赵飞燕和汉成帝的夫妻关系也否定了:“皇后……失妇道,无共养之礼,而有狼虎之毒,今废皇后为庶人,就其园。”4赵飞燕被废为庶人。

赵飞燕接到诏令就自杀了,赵氏家族覆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