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休只得收下。
收下玉石的孔休,不仅对王莽爆发的这种“帝王之怒”倍感恐惧,也对他这极端的性格十分抵触,更对这位举世称颂的君子、践行礼仪的儒宗产生了幻灭。
王莽是当时的“公众人物”,很多儒生士大夫的偶像。历史上有不计其数的英雄偶像,一旦亲近就会褪去光环。王莽也是如此,他这种“神经症人格”24非亲近之人所不能知。而且,王莽不只是一个偶像,还自认是圣人,甚至是圣王,这种性格将日益显示出可怕的效应。
自此,孔休便有意与王莽保持距离,不再推心置腹,他的马车也越来越少出现在侯门的阙下。但越是如此,王莽就越要亲近孔休,好像完全看不出孔休在躲避他一样。多年以后,王莽确实成了帝王。他更加不能忘记卑微的孔休,以高官厚禄去聘任他当国师,孔休则称病不见。他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正史里,是南阳老乡刘秀为了褒扬他对王莽的态度,赏赐了他的子孙。
17.一摘使瓜好
从新都侯宅邸的阙下走过,很少有本地人见到大门是敞开的。但大家会忍不住猜测、议论,更多的是自豪,有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居住在这里。他谦逊知礼,深沉低调,很少抛头露面。直到有一天……
“新都侯的公子自杀了!”
传言很快得到证实。人们注视着从侯门徐徐而出的棺车,好事者还会跟随出殡的人群到郊外下葬,远近回荡着那首送殡的挽歌《蒿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25
新都侯面色凝重,悲痛万分,这可是丧子之痛,人之常情呀。
慢慢地,先是从孔休的治所传出不幸消息的来龙去脉,随后整个新都国的百姓都听说了这起悲剧的细节,再以后,这件事情传到了长安,内廷与外朝都知道王莽次子王获自杀了。
这件事令许多人震惊,也令许多人感喟。
说起来,事情非常简单,起因于王获为琐事杀掉了一名奴婢。
奴婢?不就是主人可以买卖和赠送的家庭财产吗?没错,但也不是任人宰割的牲口。从张家山出土汉简的情况看,奴婢是以“人”的身份被纳入主人户籍的,其民事责任与主人的子女相似。西汉自立国之初就有释放奴婢的先例,到了王莽的时代,主人擅杀奴婢甚至奴婢死因不明,都会被法律追究,即使贵为丞相高官也在所不免。
事实上,因为失去土地或是逃避徭役,有些农民甚至主动逃到达官贵人的羽翼之下充当奴婢。所以,奴婢在身份上当然低人一等,缺乏人身自由,被主人颐指气使、打骂呵斥可谓家常便饭,但主人并不敢随意杀死。特殊情况下,个别主人还会把身后财产留给奴婢,像卫青这样由皇室成员蓄养的奴婢,甚至机缘巧合成为大将军。
总之,列侯或是高官杀死奴婢必属犯罪,会受到处罚,更会受到舆论谴责,但还不至于偿命。在这种氛围里,王获杀死奴婢被王莽严厉切责是很自然的,但王获为此自杀又显得小题大做。
虽是自杀,谁都看得出,这是王莽逼的。
王莽有四个儿子,可从人情考虑,哪一个儿子不是心头肉呢?
王获之死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议论。
大多数人对此极为赞赏。不仅因为王莽大义灭亲,更在于奴婢问题是当时的社会热点,是儒家关注的重要伦理议题。儒家对此态度鲜明,“仁者,爱人”,如何对待奴婢,是苛刻还是宽容,显示着一位士大夫的德性高低。王莽为了一个奴婢不惜逼死儿子,体现了他对生命的尊重。
但也有一部分人大为惊骇。因为按照儒家的另一个原则,父子关系至为亲密,态度也很明确,不是什么伦理上的疑难杂症。孔子有个故事人尽皆知: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