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汉元帝热爱音乐,擅长书法,鼓琴吹箫,作曲唱歌,无不精通。傅昭仪的儿子定陶王也是多才多艺,擅长音乐。汉元帝对定陶王越看越喜欢,“坐则侧席,行则同辇”24,形影不离,亲密无间。王政君、王凤和刘骜对此看在眼里,却无计可施。
竟宁元年(约公元前33年),汉元帝病入膏肓。但陪在他身边的并不是皇后和太子,而是傅昭仪和定陶王母子。汉元帝更是多次向身边的侍从询问,当年汉景帝废太子立胶东王刘彻具体是怎么操作的?这就使内廷和外臣都看出了汉元帝的废立之心。
王政君对这样的局面有何应对吗?
束手无策。
要不是她哥哥王凤担任卫尉、侍中,目睹或听说这些事情,王政君都未必知道。
王凤、皇后和太子都急得没有办法。这时候,贵人史丹再次出现。
作为汉元帝的宠臣,史丹比皇后更有资格侍奉皇帝的疾病。终于等到皇帝独处,史丹直接觐见、顿首、伏跪、哭泣,说了一番语重心长的话,大意是:皇太子已经立了十余年,老百姓人尽皆知,天下归心。我见到最近定陶王受宠得太过分,外边到处都是谣言,说陛下要废太子。如果真是这样,我们一定拼死力争,我第一个先死,给公卿大臣做表率!
这话很有威胁性吗?并没有,更像是恃宠撒娇。作为十分了解汉元帝的宠臣,史丹抓住了汉元帝性格柔弱、缺乏主见、为人仁厚的特点,故意说了这番话。被臣下点破心事,汉元帝大感失措,既不好意思,也颇觉没面子,只好矢口否认,说:我这几天情绪不佳,太子和两个王都还小,我很念着他们,所以会常常与定陶王相见。但你说的废太子这事儿,绝对没有!皇后为人谨慎,先帝生前又特别疼爱太子,我岂能违背先帝的意愿呢。你这番话,很让人摸不着头脑啊。你是从哪儿听来的这些话?
汉元帝不仅没有认真考虑废立太子的事情,被宠臣这么一激,反而被牵着鼻子走了。史丹看到目的已经达到,表演得更加热烈,他继续说:原来没有这回事啊!我真是太愚蠢啦,都是误听了那些小人的谣言,我罪当死!
汉元帝见史丹如此给自己台阶下,也就顺势告诉史丹:我的病怕是好不了了,你要好好辅佐太子,不要令我失望!
于是,在史丹的一番操作下,原本要废掉太子的汉元帝,竟然巩固了太子的地位。
与此同时,王翁须家族的重臣、汉宣帝的表兄弟、时任右将军的王商也支持太子。于是,汉元帝时期三家最重要的外戚里,史、王两家明确支持太子即位,许家又是太子的岳父。太子的地位终于稳固了。
第二年,汉元帝就晏驾了,太子刘骜即位,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
在这次有惊无险的太子废立风波中,王政君没有表现出任何强有力的政治能力,她甚至险些为溺爱太子付出惨重的代价。将她送上皇太后尊位的,是史丹及其代表的旧外戚势力。而史家之所以支持王氏家族,当是看准了王政君的柔顺,与之结盟能够在太子即位后继续保持原有地位,毕竟史家与现任皇帝的血缘越来越远。
史丹也是个“种马”,有二十名成年子女,其中九个儿子均任职朝廷,后代“凡四人侯,至卿、大夫、二千石者十余人”,这笔投资真可谓划算之极。
4.善良的王政君
汉元帝当了十六年皇帝,晏驾之前,交代太子刘骜和王政君,日后要善待弟弟们,特别是他喜爱的定陶王。汉元帝在西汉诸帝里品德相对最为宽厚,也是西汉第一位主动遵循儒家思想治国的皇帝。在他治下,西汉的政治气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简言之,就是儒风越来越醇,改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灾异和祥瑞越来越关注,易代改姓的观念基础逐渐形成。
太子刘骜即位,即日后的汉成帝。原来的皇太后邛成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她仍像从前一样知趣地不问政事;三十八岁的王政君被尊为皇太后,果然成了“天下母”。
旧的外戚如史家、许家、王翁须家,势力仍然不可小觑,许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车骑将军许嘉,从汉元帝时期就担任大司马,成帝即位后仍然占据这个职位。按照惯例,王氏家族的“族长”阳平侯王凤,以大将军的身份也担任大司马、领尚书事,而且借着新皇帝即位,封邑增加了五千户。
朝廷里同时出现了两个大司马。
王政君的同母弟、光禄大夫王崇被封为安成侯,食邑有万户之多。其他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则同日被赐爵为关内侯。除了王莽的父亲王曼因为已经去世没能封侯外,王禁剩余七子全部为侯。王莽此时才十三岁,封侯没他什么事儿。
关内侯,是西汉二十等爵制里仅次于列侯的爵位,一般没有食邑。对大多数西汉上层人士来说,一辈子能达到的最高爵位也就是关内侯了;但对于拥有勋烈军功或是身为皇亲国戚的人,关内侯只是步入列侯行列、成为货真价实的贵族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