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祥瑞 王莽和他的时代 > 第35章(第1页)

第35章(第1页)

与此同时,傅、丁氏家族已预料到大祸临头。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太太后傅氏、帝太后丁氏前番已经死去,死人备极哀荣,活人日子就难了。王莽先是推动司法部门举奏傅、丁两家的种种不法之事,借此把两家男性成员的官爵一律免去,丁氏家族被逐回原籍;继而褫夺傅太后和丁太后的尊号,分别贬为“定陶共王母”和“丁姬”,这意味着她们降回了诸侯外戚的身份,不再属于皇族。活着的人里,一度颇有权势且打击过王莽的孔乡侯傅晏一家被流放,其他宗族成员也被逐回原籍。傅晏的女儿、汉哀帝的皇后傅氏,作为傅氏家族剩余具有皇族身份的女性,当然免不了祸端,她在王莽刚刚重掌政权后就被王政君下诏退居桂宫,实则等候发落,最终与赵飞燕同时被废为庶人,也同时自杀。

此外,傅、丁两太后虽被褫夺尊号,却是怀抱着“皇太太后”“帝太后”印绶下葬的,傅太后还以“孝元傅皇后”的名义和汉元帝合葬在渭陵。在人人相信神鬼、相信生与死的世界没太大区别的汉朝人看来,“拨乱反正”还没能泽及地下世界。

五年后的一天,王莽提出必须掘开两太后的坟墓,取出不合礼法及身份的印绶销毁;傅太后须迁葬定陶,本来就葬在定陶的丁太后应重新下葬,回归其定陶恭王母亲和夫人的名分。

王政君一开始觉得这个建议有些骇然,毕竟人已经死了。王莽坚持认为极有必要,王政君勉强同意,就交代迁葬时在旧棺上新做一套椁,用太牢这样隆重的祭品来祭祀,敬重鬼神,以免作祟。

得了应允,王莽马上派人去渭陵和定陶挖坟,去掉高规格的梓宫,改为普通的木棺;去掉金缕玉衣,改为诸侯妻妾的衣服,二十天就把两座山给平了。王莽还在原址围上荆棘,以为后世警戒。打开傅太后棺椁的时候,据说臭味蔓延数里,史书特意记下来这个味道,仿佛表达对傅太后生前跋扈的不满和嘲笑。

丁太后生前没怎么作恶,这次被傅太后连累,班固似乎略觉哀婉,在他笔下,丁太后的墓被平后,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丁姬穿中”5。

数千只燕子飞来,遮天蔽日,衔土填在丁太后被平的旧坟上,不知是一场灾异还是祥瑞……

傅、丁两家彻底败落,硕果仅存的是前任大司马、曾经回护过王莽且被傅太后和汉哀帝都不太信任的高武侯傅喜。王莽对待傅喜,犹如昔年汉哀帝对待赵飞燕,一面打击其家族,一面宽恕其本人,王莽对傅喜的评价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当时傅喜还在封国。王莽将他召回长安,赐以特进、奉朝请,也就是给予列席中央廷议的待遇。董贤的旧居被赏赐给傅喜居住,更具有拨乱反正的味道。从王莽对傅喜的称赞不难看出,他的褒扬固然有惺惺作态之处,也确实有真心赏识、愿意拉拢的意图。只是傅喜眼见自己家族沦落为王氏家族的附庸,与其战战兢兢地在王莽羽翼下苟活,不如早些退出旋涡避祸。经过多次请求,傅喜最终平安返回封地,寂寞而终。

至于当时阿附傅、丁两家的大臣,比如最早主张给傅太后上尊号的高昌侯董宏,虽然人死了,但他袭爵的儿子董武被夺爵废为庶人;后来主张给傅太后上尊号的郎中令泠褒、黄门郎段犹,统统被流放到合浦海边;还有太师、大司徒、扶德侯马宫,曾以光禄勋的身份支持傅太后议谥,虽是王莽好友,照样被免去太师、大司徒官职,“遣就第”,闭门思过。

彻底的拨乱反正为王莽赢得了荣誉,但是笃信鬼神的人们从王莽“挖寡妇坟”的行为里隐隐觉得,他是不是太过分了?他是不是性格过于激烈和绝对?他这么做,距离圣人更近了吗,还是反而缺少了一丝人情味?

第三件事,为冯太后平反。

为死人平反,是政治成本低但收效佳的行为。冯太后被傅太后污蔑致死,但她的孙子箕子已经成了新皇帝,平反昭雪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过,冯氏家族在上次的灾难中死了十七个人,没剩什么人了,平反对冯家意义不大。

但是可以惩治那些逢迎傅太后助纣为虐的官员。污蔑冯太后的张由,现在是关内侯;逼死冯太后的史立,现在是中太仆;参与此事的丁玄,现在是泰山太守,这三个人是小人。而著名的贤能之臣毋将隆,因为当时担任冀州牧对辖内的中山国有监察之权,所以依例在上报案件时署了名,也在被惩治之列。他们全部被免官、流放合浦。班固曾交代过毋将隆和王莽的一段隐情:

王莽少时,慕与隆交,隆不甚附。6

意思是说王莽因为早年毋将隆对他不甚热络,所以现在公报私仇。这种细腻绵密确乎是王莽的性格。但与王莽关系深厚的马宫也被王莽劾奏,说明毋将隆之事未必如班固的诛心。在冯太后一案上,毋将隆身为州牧号称贤臣,却从未如孙宝、唐林那般仗义执言,说起来难辞其咎。

事实上,对自己的亲人、熟人,处置起来一样毫不手软,才是王莽赢得荣誉的常见手法,何况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箕子的母亲卫后虽然被王莽和王政君责令不得至长安,但在为冯太后平反的过程中,卫氏与王氏家族逐渐熟悉。王莽的儿子王宇与卫后的兄弟也就是箕子的舅舅卫宝交好,两人书信不断,宛如蜜月期。而这却为日后的另一桩大案埋下了隐患。

第四,清除王氏家族里名誉较差或桀骜难驯的内部成员。

红阳侯王立是当年声名赫赫的“五侯”之一,不过他在王政君的几个兄弟里资质最差,行为毫不检点,抢占民田,奢侈糜烂,贪财苛酷,不一而足。在《汉书》许多人的传记里,时不时就能看到王立的不法行为。特别是王莽与淳于长争夺大司马,王立见钱眼开,反复无常,毫无政治头脑,更令王莽对这位叔父印象深刻。

眼下,王立也已经从封地返回长安,王氏再度掌权,他故态复萌,蠢蠢欲动,常常去长乐宫找姐姐闲聊。王政君与他本不算亲,但现在他是仅剩的弟弟了,感情慢慢加深。

王莽对此有些警惕,因为他既了解王政君心慈耳顺,又知道王立喜欢胡说八道,所以怕王立发挥坏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王氏家族好不容易摆脱了灾异的笼罩,成为拨乱反正的功臣,可不能让王立把这大好局面给破坏掉。朝臣看到王立,会不会又想起汉成帝的旧事?万一此时再来一次日食、地震,会不会又引起经师博士们上书言说王氏家族势力过大?

王莽决议把王立撵回封国。他安排孔光向皇帝上奏,指出王立有两大罪状:

前知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罪,多受其赂,为言误朝;后白以官婢杨寄私子为皇子,众言曰吕氏、少帝复出,纷纷为天下所疑,难以示来世,成襁褓之功。请遣立就国。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