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绍明进厨房打开蒸笼,这蒸笼是他在专门出租酒席用具的人家租来的大蒸笼,预备明天做酒席上的两个菜:梅菜扣肉和糖蒸肉。
他要做的席不多,只租了一层蒸笼,普通馒头一次可以蒸四十个。
但是他做的馒头比集上普通馒头大,大概有他媳妇儿手掌那么大一个,形状还做成面包的样式,比较占地方。
这样的馒头一次最多只能蒸二十五个。
宁绍明数了数,蒸笼里只剩下十二个馒头,扬声对着外头说道:“只剩十二个了!”
“知道了!”宁时秋应了一声。
他听到厨房里传出来的话,其他人自然也听到了。
宁时秋收下排在最前面的十二个人的钱,其他人没轮到也没多说什么,只是遗憾自己吃不到,转头问买到的朋友能不能分着吃,自己给一半的钱。
他们怎么商量的宁时秋不管,他拿出纸笔,写下从一到十二的数字,剪下来后从数字中间撕下一半,另一半交给刚刚收钱的人。
“你们拿着这半张号码,叫到号就能拿东西了,没别的事可以在这里等着,有事的话也可以先去忙自己的事,热狗现做要等好一会儿呢。”
拿到半张号码的人感觉十分新奇,在场没有谁没看过古装电视剧和电影。
有些影视剧里,大侠们的信物就是像这样一分为二,见面之后能对上才是自己人!
“真炫酷!”有人拿到后马上问,“以后也这样叫号领东西吗?”
宁时秋在被问到这个问题之前,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他这么做,只是觉得虽然自己记得给钱的每个人,可自家把钱都收了,总得给人家一个凭证,让出钱的人安心。
不过既然有人提出来,他觉得这样挺有意思的,有心想顺势应下。
可是又想到,以后自己要上学,在家里招呼客人的不是自己,是他爸妈,这个得问问大人的意见。
宁时秋看向赵如月,赵如月对上儿子的眼神,这一次终于能及时跟上孩子的想法。
在镇上的餐饮店里买东西吃,没有叫号的习惯,都是店家自己记着谁先来的、点了什么,有时候人太多就会漏掉某一个。
县城倒是有给号码拍的,每家店的号码拍不尽然一样,应该可以定做。
这放在镇上,在一段时间内,也能当做自己店里的特色。
于是赵如月点头,顺着刚刚女儿的说法,说道:“今天我们是试营业,号码牌还没做好,这段时间先临时线用手写的纸号码,以后会有专门的号码对牌。”
专门的号码对牌!
听到这个学生们都很期待,纷纷催她抓紧时间做,他们也想体验一把电视里对信物的感觉。
这让赵如月不由考虑,是不是该把号码对牌设计成古风的样式,可她不会画画,也不知道能找谁帮忙设计。
现在镇上连个网吧都没有,也不能跟以后一样,在网上出点钱就能请到会画画的人帮忙。
这就让人有些苦恼了。
宁时秋和宁时夏数了数刚才收到的钱,一共十八块钱,全部交给妈妈。
赵如月回过神,让他们自己收着:“这是你们挣的钱,要不是你们反应快,今天可挣不到这些。”
宁时秋摇头:“可是东西是爸爸妈妈买的,以后我们在自家店里帮忙,难道也要钱吗?这是自家生意。”
他们俩坚决表示不要。
赵如月蹲下身真诚地说道:“可是你们今天表现得那么好,妈妈也想给你们奖励呀。”
宁时秋想了想:“那……那我们要一点零花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