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队长发出了安排指令:“既然没什么异议了,那赶紧处理这五头野猪吧!天气热,不能拖延。
晚上得连夜把内脏收拾干净,煮起来给大家当宵夜。
肉按照人头分配,王会计,到时候麻烦你负责监督。"
王会计闻言答道:“放心吧大有队长,有我在肯定不会出错。"
王会计本不是李家沟本地人,而是城里的一个普通人。
当年战争来临,家破人亡后他独自逃荒至此定居下来。
凭借之前在城市学校所学的一些知识,解放后他成为了村里的会计,从此就在这个地方扎下根来。
整个村子都动员起来,有人负责烧水,有人忙于刮猪毛,一直到半夜才总算将五头大野猪处理完毕。
对于叶昊和李老鬼多分得一些肉,村民们毫无异议。
不过李老鬼只拿了母猪的一块油、几头猪的耳朵以及一条后腿,其他一概不要。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猎人,他家根本不用担心肉食匮乏的问题。
那些猪耳朵也是用来喂养三只猎犬的,算是对它们今天出色表现的奖赏,而部分内脏在宰杀时就已经被猎犬吃得干干净净。
叶昊同样被视为功臣,分到了几十斤五花肉和肥膘。
在这个时代,肥膘可比瘦肉受欢迎多了。
至于如今价格高昂的排骨或猪蹄,在当时反而不被看好。
但叶昊只要了看起来最小的那头母猪身上的肉,至于两头大公猪肉,他压根没要。
他曾在前世尝过大公猪肉,那股强烈的腥臊味简直掩盖不住,就算放再多调料也无济于事,肉质还十分柴。
那次之后,他便坚决不吃这种肉了。
猪腰子本来差点被丢给猎犬吃,但最后却被村里一个名叫李经生的年轻人要走了。
叶昊有些困惑,二三十岁的李经生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进补的理由,怎么会偏偏想要这个?他的神情中带着疑惑,而周围村民对此却见怪不怪,这更加深了他的好奇——年纪轻轻,又不为滋补,该不会真有人喜好这类东西吧?
听着队委点着名字喊村民们的名字时,叶昊不禁感到有趣。
这个村子里的人名,跟印象中这个年代的山民名号大不相同,反倒像是按辈份排好的。
于是他靠近李队长身旁坐下问道:“李队长,咱们李家沟是不是专门有个人负责给娃儿们起名字?”
“哈哈,你倒是挺会听啊!这些名字确实不错吧?是不是一点都不像山里娃子常用的?”
“对呀,以前听说的不是狗蛋、狗剩就是柱子、栓子啥的,咱李家沟好像从来都没有这种类型的名字。"
“这事要追溯到300多年前。
那时候我们祖上还是镇守边疆的大将呢。
不过我们这一支是私生子,因此遭到正房排斥,被迫远走他乡。
当时的这片土地仍受‘野猪皮’掌控,祖辈的日子非常艰难,直等到‘野猪皮’占据京城,封关锁国后,日子才算安稳一点。
后来他们迁到这里建立李家沟,并渐渐定居下来。
取名都是依照字辈排序的。
即使在‘野猪皮’当道的时候,我们这里依旧有自己家办的私塾,孩子们都能接受启蒙教育。
一直到日本侵略者打破这片安宁为止……”
提到这里,李队长眼神中充满怨恨。
直到此时,叶昊才明白为何李家沟的名字与其他村庄格格不入,原来是有历史传承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