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工坊的捷报,如同雪片般飞入了咸阳宫。
第一批按照新标准新图纸打造的曲辕犁、改良锄镰,在附近村落试用后引发了轰动。
原本将信将疑的农夫们,在亲身体验到新农具的轻便省力、高效实用后,态度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家家户户争相传告,言语间尽是惊叹与赞美,甚至已经有胆大的直接跑到工坊门口,询问何时能够买到。
“殿下,这是工坊近期的初步核算。”
陆丰恭敬地呈上几卷整理得井井有条的竹简,“得益于标准化生产和部分水力机械的初步应用,首批农具的物料损耗降低了近一成,单件工时缩短了约两成。虽前期投入巨大,但长远来看,成本控制效果显著。”
竹简上,每一笔开支,每一项产出,都记录得清清楚楚,数字精确条理分明。
将闾仔细翻看着,看到那些代表着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的数字,以及附录中摘抄的农夫试用反馈,脸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
“做得不错。”
他放下竹简,看向陆丰,“但这只是开始。工坊要持续运转,要扩大规模,要研究更多利国利民之物,需要的投入会远超现在。”
正如将闾所料,渭水工坊的动静,很快引起了周边几个县衙的注意。
新式农具的消息,或多或少传到了当地官员耳中。
起初大多是半信半疑,以为是监国殿下弄出的什么新奇玩意儿未必实用。
有几个心思活络、或是想探探风声的县令、县丞,便派了得力的属吏,借着公干的名义,前往渭水河畔实地考察。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当这些县衙官吏亲眼看到那轻便的曲辕犁如何轻松地深耕土地,看到新式锄镰如何高效地翻土除草,再听着旁边试用农夫们发自肺腑的赞叹,心中的疑虑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震惊。
“乖乖,这玩意儿要是能推广开,一亩地得多打多少粮食?”
“监国殿下真乃神人也!竟能想出如此利民之器!”
考察的官吏们不敢怠慢,回去后立刻奋笔疾书,将所见所闻详细写成报告呈送咸阳。
报告中,除了对监国殿下体恤农桑、推行利器的溢美之词外,字里行间也开始小心翼翼地试探,询问这些新式农具能否向地方推广,或者能否允许各县订购一批试用。
与此同时,渭水工坊内部,生产效率也在稳步提升。
随着工匠们对图纸和标准化流程的逐渐适应,以及几台关键的水力机械,水力磨坊和水力鼓风机调试完毕并开始稳定运行,工坊的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水力磨坊昼夜不息地转动着巨大的石磨,将运来的粮食脱壳、研磨成粉,效率是过去人力畜力的数十倍,极大地减轻了后勤压力。
而水力鼓风机的效果则更为直观。在它提供的持续而强劲的风力下,冶铁炉的炉温得以长时间保持在更高的水平,且更加稳定。
这直接带来了铁水质量的提升和产量的增加。
无论是用于打造农具部件,还是冶炼兵器所需的坯料,其品质和数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嚯!你瞧这铁水,亮堂!杂质都少多了!”
“还是这水力风箱厉害!以前拉风箱累得跟死狗似的,炉温还忽高忽低。现在好了,咱只管看火候、抡锤子!”
铁匠区的匠人们,看着炉火熊熊、铁花飞溅,感受着水力机械带来的便利,早已没了最初的抵触和别扭。
取而代之的是惊叹、佩服,以及一种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
整个工坊都弥漫着一股热火朝天的生产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