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他,陈雪茹的脸上立刻露出灿烂的笑容,感慨地说:“李栋,你之前设计的那款衣服,销售情况简直火爆,在市面上非常受欢迎。”
她的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遗憾,“只是我们店里的裁缝实在太忙了,那么多订单都应付不过来,太可惜了,眼睁睁看着很多本该赚到的钱就这么溜走了!”
李栋对这种情况早有预料,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惊讶。
不过,看到陈雪茹如此兴奋的样子,他不禁好奇,这款风衣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
陈雪茹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疑惑,特意降低了声音,神秘地说:“这款衣服呢,因为天气冷,大多数顾客都会选择呢绒材料来制作。
这种呢绒材料虽然成本较高,但利润空间也很大。
通常能买得起这种用呢绒制作的风衣的顾客,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
就这么一件呢绒风衣,在市面上能卖到七八十万!其中纯利润就能达到二十万之多!”
说到这儿,她无奈地叹了口气,“但我们店里的缝纫机数量有限,总共只有两台。”
尽管缝纫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劳作,竭尽全力,考虑到裁剪的必需时间,一台缝纫机一天最多仅能完成两件成品。”
陈雪茹的脸上流露出深深的遗憾。
毕竟,与仅仅销售布料相比,销售成衣所获得的利润显然要高得多。
然而,由于店铺的生产能力受限,许多顾客实在无法等待漫长的制作过程,只能选择购买布料,然后转而去其他裁缝店进行加工。
尽管面临这样的挑战,目前店铺中仍有三十多件风衣的订单积压。
此外,还有源源不断的新订单,陈雪茹实在是分身乏术,只能忍痛一一婉拒。
虽然其他店铺也提供制衣服务,但陈雪茹的店铺推出的一款风衣,却引领了京城的时尚潮流。
能够穿上这款风衣的,非富即贵,财力雄厚。
大家都认可陈雪茹店里的工艺,毕竟这款风衣正是从她这里开始流行的。
陈雪茹回想起那些因为无法完成而不得不放弃的订单,心中如同被猫抓一般,隐隐作痛。
不过,这或许也是一种幸福的负担。
她正在自言自语地感慨时,李栋在一旁看着,忍不住翻了个白眼,轻蔑地说道:“原本以为你很聪明,没想到也有脑子不灵光的时候。”
陈雪茹一听,有些不服,嗔怪地看向李栋。
李栋接着说:“既然生意这么好,订单都忙不过来,为什么不扩大规模呢?”
李栋心里明白,陈雪茹可能也考虑过这个问题,但在当前形势下,商人们都是提心吊胆的。
这几年经历了几场运动,不少商户老板都遭受了损失,所以大家对于扩张店铺都持谨慎态度,保持观望。
但李栋清楚,这是影视剧的世界,与现实还是有所不同。
在公私合营之前,虽然大环境不太稳定,但商户老板们暂时还没有太大的危险。
现在是1952年年底,距离公私合营还有三年多的时间。
在这个时期扩大经营,不仅没有风险,还能提升店铺的产值。
等到将来公私合营核算时,分红也能多拿一些。
李栋向陈雪茹详细分析:“你家店铺后面的院子,还有很多空地。
既然现在有这么大的需求,你不妨购买几台缝纫机,再招聘一些手艺熟练的工人,建立一个简单的生产线。
让店里的老师傅负责质量控制,利润不就源源不断了吗。
哪怕只增加十台机器,一天能制作二十件衣服,除去成本和人工,一天也能多赚不少钱。”
陈雪茹听了,脸一下子红到了耳朵根。
之前她因为害怕,根本没有考虑过扩张的问题,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办法。
平日里在这条前门大街上,大家都称赞她做生意有一套,但在这件事上,与李栋相比,自己确实差得远了。
既然李栋已经明确表态,陈雪茹也不再迟疑,立刻做出了决定:“好的,就按照你的意见来。
我会立刻派人去采购机器。
最近,确实有不少顾客到店里询问是否有招聘信息,其中许多人都懂得操作缝纫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