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韦双梅跟文玉兰帮直隶管钱粮的官员洗清冤屈之后,文玉兰要回京城,韦双梅也想借此机会到京城看看韦家的老宅,便一同去了京城。后来,韦双梅才知道,原来文玉兰是吏部尚书的女儿,她一路上的各种表现,这就解释得通了。
在京城文玉兰家逗留了半个多月,二人亲如姐妹。但是,天下无不散的筵席,韦双梅惜别文玉兰,离开京城,一路南下。
这一天,在一个小镇的客栈里,韦双梅碰到了一个衣衫褴褛且十分憔悴的年轻人,看样子也就是二十多岁,尽管衣衫褴褛,却掩盖不住他身上的书卷之气。
这时,客栈老板正在态度非常不好地跟那个年轻的读书人说话:“公子,你都在我们这里吃住十天了,一分钱没给,总是说今后一定会补上,谁知道今后是哪年哪月。我们是开客栈的,就算不挣钱,总不能让我们倒贴吧。”
年轻的读书人用企求的目光看着老板:“老板,我真的是被土匪抢劫了,身无分文,今后要是有了功名,一定把欠你的钱还上,我向你保证。”
韦双梅一听被土匪抢劫了,顿时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行走江湖,就是替天行道的,哪里不平哪有我,遇到了这样的事,岂有不管之理。
原来,这个书生名叫秦少华,家在农村,父母去世得早,他跟哥哥秦少英相依为命,兄弟二人靠种地为生。秦少英虽然年纪不大,但他明白一个道理,要改变兄弟俩的命运,只有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可是,他也知道,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而秦少华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将来一定能够通过读书博取功名。所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由他包了,再苦再累也没有任何怨言,弟弟秦少华只是偶尔搭把手,重点是潜心读书。
兄弟二人好不容易熬到成人了,这一年,邻近的地方遇上了蝗灾,导致田地里几乎颗粒无收,不少人家揭不开锅,有的家庭甚至全家饿死,很多人出外逃荒,这当中有一个叫王思睿的女子,当时年方十九岁,跟随父母逃荒过程中,先是父亲饿死,之后母亲也饿死了,只剩下她一个人。
这天,王思睿走到距离杏花村村口还有一段路的时候,已经三天粒米未进的她,实在撑不住了,晕倒在路上。
秦少英下地干活回来,远远看见大路上躺着一个人,走上前去一看,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女子,他试了试女子的鼻息,还有气,猜想她是饿晕了,便将她背回了家。
兄弟俩手忙脚乱地熬了些粥,喂王思睿喝下,过了一会,王思睿悠悠醒了过来,这才知道是秦少英救了自己。
等王思睿有些精神了,秦少英给她烧了一锅热水,让她洗了个澡。由于兄弟二人没有女眷,家里找不出女人的服装,就让她将就着穿秦少英的衣服。王思睿不过是一个女子,而秦少英牛高马大的,他的衣服穿在身上,空空荡荡,怎么看怎么别扭。相比较而言,秦少华的身材比哥哥要瘦小一些,便对秦少英说道:“哥,王姑娘穿你的衣服,太不好看了,还是穿我的衣服吧。”
王思睿换成秦少华的衣服后,尽管还是大,毕竟相对要好看一些。
由于王思壑家里已经没人了,孑然一身,秦少英便跟她商量,虽然自己的家境也不好,但勉强可以度日,希望她不要再继续逃荒了,就留在秦家。
王思睿见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好人,便答应秦少英,留了下来。
眼看秦少英已经二十五六岁了,由于家境贫寒,谁家的女儿愿意嫁给这样的人家陪着他过苦日子,秦少英便一直单身。
王思睿为人勤劳,除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妥妥帖帖之外,还经常下地帮秦少英干活,是个过日子的人。一来二去的,二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隔壁家的赵婶是个热心人,她见王思睿到了秦家后,跟兄弟俩处得和谐,又见她与秦少英彼此有意,便从中作伐,成全了他们的好事,王思睿跟秦少英结为夫妻。
王思睿本来就长得漂亮,过去由于饥饿,吃不饱,穿不暖的,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自从跟秦家兄弟在一起过日子之后,不管怎么说,饿不着了,也冻不着了,慢慢地也就恢复了她的本来面目,眉清目秀,身材丰满,活脱脱的一个美人。
有了王思睿为伴侣,秦少英活得更有精神,把地里的庄稼种得比谁家的都好,一年两季的收成也颇为可观。而且,秦少英还开垦出了不少的荒地,种上了庄稼,又是不错的收成。秦家的日子,一天天好过起来。
王思睿则把兄弟俩的生活料理得汤是汤,水是水的,村子里的人都说,秦少英真是命好,娶了这么一个能干的老婆。
王思睿不但对自己的老公非常的体贴,对小叔子秦少华也是关心到位,让兄弟二人真切体会到了家的味道。
有一次,他们家卖了一些多余的粮食,王思睿让秦少英陪她到镇上,说是去买点生活用品回来。结果,王思睿只给自己买了一根簪子,买回来的面料,她一针一线给兄弟俩各做了两身衣服,而她自己一件都没做。
秦少华觉得过意不去:“嫂嫂,我跟哥哥都有新衣服,你自己没有,这不太合适吧?要是遇到不知情的,免不了说我们兄弟虐待嫂嫂。”
王思睿微微一笑:“兄弟说哪里话,你哥跟你都是大男人,要是穿得太寒碜,人家会说我这个做妻子的、做嫂嫂的不会做。至于我自己嘛,平时也不大出门,况且还有穿的,等下一季的粮食卖了,有了钱,再置办也不迟。至于别人怎么说,休去管他,我们过自己的日子,管别人说长道短做啥。”
“可是,这样就苦了你了,嫂嫂。”虽然秦少华明知自己的嫂嫂说得没错,总还是觉得亏欠了她。
“哪里说得上苦了我,你哥哥在地里干活不苦?你熬更守夜的读书不苦?再说了,要不是你们兄弟救了我,我早死在大路上了,哪有今天?”真是一个知情达理的人,这些话说出来,令兄弟二人心中阵阵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