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考,顺利完成。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
仅仅过了一天,长安城的士子圈里,便开始流传一个谣言。
有人说,左骁卫大将军方羽初考的策论,见解非凡,但似乎与某位已故大儒的未刊手稿颇为相似,恐有抄袭之嫌。
这谣言传得有鼻子有眼,很快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科举舞弊,可是重罪!
尤其方羽还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此事立刻变得敏感起来。
崔文远听到这消息,得意非凡,这正是他安排人散布出去的。
就算不能直接定罪,也要让方羽名声扫地,让主考官心生疑虑。
一时间,对方羽的质疑声四起。
“我就说嘛,一个武将,哪来那么好的文采?”
“军功赫赫,还要来科场争名,未免太贪心了。”
“若是抄袭,那可真是斯文扫地!”
刘文正听到这些议论,气愤不已,找到方羽:“方兄,这定是崔文远搞的鬼!我们不能任由他们污蔑!”
方羽神色依旧平静,似乎早有预料。
“清者自清。”他淡淡说道。
但他并非真的毫不在意。
谣言猛于虎,若不及时澄清,很可能影响阅卷和最终的成绩。
很快,主考官、朝廷重臣李显也听闻了此事。
李显对方羽本是十分欣赏的,不仅因为他的军功,更因为他之前在诗会上的才华和榆林捷报中展现的智勇。
但科举事关重大,不容有失。
他皱着眉头,将方羽的试卷再次调出,仔细审阅。
方羽的策论确实精彩绝伦,见解深刻,远超同场考生。
但要说抄袭……李显沉吟着,他博览群书,却也想不起哪位大儒有过类似的论述。
就在此时,方羽求见。
李显让人将他请了进来。
“下官方羽,拜见李相。”方羽行礼。
“方将军不必多礼。”李显抬手,“关于外面的流言,你可知晓?”
“略有耳闻。”方羽道,“下官今日前来,便是为澄清此事。”
“哦?你有何凭证?”李显问道。
方羽不慌不忙,从袖中取出一卷纸,呈了上去。
“李相请看,这是下官策论中所引用的几处典籍和论据的出处,其中有几条较为冷僻,或许可以证明并非抄袭。”
李显接过,展开细看。
卷面上,策论引用的典籍、论据来源一一对应,除却经史子集,赫然列着几部罕见古书,以及“某地见闻”、“西域商人口述”等看似随意的注脚。
这些“证据”,自然是方羽借用系统知识库伪造的,但做得天衣无缝,旁征博引,看似合情合理。
比如其中关于改进农具的一条建议,他便标注参考了“河东老农口述及《农桑辑要补遗》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