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船下水那天,钱塘江畔聚集了大批围观者。朱允熥和林远站在岸边,紧张地看着试验船缓缓驶入江心。
“打开第三隔舱的进水口!”朱允熥命令道。
工匠们按照指示,打开了预先设置的进水口,江水开始涌入第三隔舱。按照设计,即使一个隔舱进水,其他隔舱仍能保持干燥,船只不会沉没。
随着水不断涌入,试验船开始倾斜,但很快就稳定下来,依然漂浮在水面上!
“成功了!”朱允熥激动地跳了起来。
林远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殿下的设计果然奇妙!有了这项技术,我们的船只在海上遇到危险的几率将大大降低。”
试验取得成功后,正式的海船建造工程随即启动。朱允熥给这艘新船取名为“飞龙号”,寓意腾飞的巨龙横跨海洋。
建造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材料和人力。朱允熥动用了自己的权力和财力,从全国各地调集了最好的木材、铁器和帆布。工匠们日夜不停地工作,但由于设计复杂,进度依然缓慢。
三个月后,朱允熥不得不承认,仅凭现有技术和工艺,想在一年内完成飞龙号的建造几乎不可能。
“看来需要一些新思路……”朱允熥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系统再次发出提示:
“检测到宿主遇到技术瓶颈,是否提前支付部分奖励以协助任务完成?”
朱允熥大喜:“是!”
“部分奖励‘造船工艺精要’提前发放,请查收。”
系统空间中出现了一份详尽的造船技术资料,包含了许多超越当代的工艺和方法。朱允熥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发现其中有不少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
第二天,朱允熥就带着新的构想来到船厂,向林远和工匠们详细讲解了改进的工艺。
“殿下,这些方法……简直是鬼斧神工!”林远震惊不已,“若按此法建造,不仅能大大提高效率,还能增强船体强度!”
有了新工艺的加持,飞龙号的建造速度明显加快。然而,就在一切进展顺利之际,朱允熥却接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殿下,前线紧急军报!”一名信使风尘仆仆地赶来。
朱允熥接过军报,脸色顿时变得凝重。军报上说,北方边境再次出现瓦剌人的踪迹,似乎在为大规模入侵做准备。
“瓦剌人又来了?”朱允熥皱起眉头,“难道朱允炆又在搞鬼?”
自从上次揭露了朱允炆勾结瓦剌人的阴谋,朱允炆已经被废黜并囚禁。但朱允熥始终怀疑,朱允炆的党羽可能依然在暗中活动。
军报的最后一段格外引人注目:据可靠情报,瓦剌人这次准备了大量火器,威力不容小觑。
“火器?瓦剌人哪来的火器技术?”朱允熥心中警铃大作。
他立即决定暂时中断船厂的视察,返回应天府向朱元璋汇报情况并准备应对可能的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