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前就是个历史教授,对古代宫斗那些手段太了解了。
两个太监小心翼翼地打开锦盒,里面放着一件绣有金龙的黄色蟒袍,还有一封信。
看样子,倒是没什么问题。
朱允熥这才命人拿过信,打开一看,嘴角勾起一丝冷笑。
“好一个朱允炆,挺会来事儿啊。”
信上写着祝贺他在皇爷爷的考核中取得了好成绩,特意送上一件亲手绣制的蟒袍,以表达兄弟之情云云。
这要是在前世,朱允熥估计就信了。
可这是在尔虞我诈的皇宫里!
这么热情献殷勤,分明是酸了,想套近乎探听琉璃制作的秘方啊。
朱允熥把信随手扔在一边,让太监拿出那件蟒袍,仔细检查了一番。
“殿下,蟒袍上没有机关,确实是尚衣坊新近制作的精品。”
太监仔细检查后,回禀道。
朱允熥点点头:“既然无碍,那就收下吧。回个话,多谢二皇兄的好意,改日亲自登门道谢。”
太监得令,拿着谢词离去了。
朱允熥摸着下巴,陷入思索:“朱允炆突然示好,肯定没安什么好心。不过见见也好,正好看看这位历史上的建文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次日,朱允熥着新蟒袍,带着两个太监,前往朱允炆的寝宫拜访。
朱允炆正在和齐泰、黄子澄商议制衣坊的事,听闻朱允熥来访,连忙让人准备接待。
朱允熥刚进门,就看到朱允炆笑呵呵地迎了上来:“三弟来了,快请坐。”
朱允熥拱手行礼:“多谢二皇兄的蟒袍,孙儿特来致谢。”
朱允炆摆摆手:“兄弟之间,何必言谢。三弟的琉璃一事,确实令人惊叹,你我兄弟虽同为皇孙,但三弟的才华确实让大皇兄佩服。”
听到这么明显的恭维,朱允熥差点笑出声来。
这朱允炆,话里话外都是想打听琉璃制作之法啊。
不过他也不点破,顺着朱允炆的话道:“二皇兄过奖了,只是侥幸罢了。二皇兄的制衣坊也很成功,短短一个月就赚了十一万两,已经很了不起了。”
朱允炆呵呵一笑,亲自给朱允熥倒了杯茶:“三弟,说起来咱们兄弟虽同住东宫,却很少往来,今后应该多亲近才是。”
朱允熥接过茶杯,却没急着喝,而是装作欣赏杯子的样子:“二皇兄说得是。只是孙儿一向与人不善交往,又沉迷诗词,怕是要多多打扰二皇兄了。”
朱允炆脸上的笑容更热切了:“三弟此言差矣,你我兄弟,何须见外?说起诗词,听闻三弟近日作了一首《临江仙》,传遍金陵城,甚至连皇爷爷都夸赞不已,可否一诵?”
朱允熥这才轻抿了一口茶,笑道:“只是信手之作,不成什么气候。不过既然二皇兄想听,孙儿就献丑了。”
说罢,他放下茶杯,轻声吟诵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诗句铿锵有力,意境深远,听得朱允炆一时愣住了。
这哪里是什么信手之作?分明就是千古名篇啊!
朱允炆心中暗暗惊讶,脸上却不动声色:“好诗!好诗!三弟才思敏捷,真是了得。”
朱允熥谦虚地笑了笑:“不过是些浅薄之见,比不得二皇兄的才华横溢。”
话锋一转,朱允熥又道:“对了,听闻二皇兄花重金从舅舅那里买了一批琉璃,不知可否一观?”
此言一出,朱允炆脸色微变,边上的齐泰和黄子澄更是面色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