秃鹫小说

秃鹫小说>大唐西域记故事 > 第五回 迦毕试国访质子 迦腻色迦镇孽龙(第3页)

第五回 迦毕试国访质子 迦腻色迦镇孽龙(第3页)

再到通过严格的戒律仪式,接受具戒时,这衣服又变成九条僧伽胝。

到他将要圆寂,入于禅定时,留下最后的愿望:希望这件袈裟与佛法一样长久,法尽之后,方乃变坏。

几个弟子认真地听取这些传说,仔细观察各种遗物。

能清眼尖,忙唤玄奘,指着一处问道:“师傅,这里是不是有点破损?”玄奘定睛一看,这件僧衣确实已有略微损伤,看来传说是有些根据的。

游历完罗烂城的佛寺,玄奘又启程前往迦毕试国。

从卧佛寺东行,又进入大雪山,一路艰辛,十五日后,方走出梵衍那国。

其间遭逢大暴雪,迷失道路,盲目地在山中转了两天,幸而能清在一个小沙岭上,遇到一位猎人问路,猎人指示道路,这才越过黑山,进入迦毕试国境内。

一路艰辛,进入迦毕试国时,已是夏季。

迦毕试国,又叫迦臂施、迦比沙,是古印度西北的古国,汉时称罽宾,魏晋时作迦湿弥罗,隋唐时叫迦毕试。这些记载有些混淆。

其地当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地。北靠兴都库什山(大雪山),三面环绕黑岭,是中亚西部通往北印度的要冲。

国家方圆四千余里,国都十余里大小,汉称之为遁鲜城。境内适宜种植稻谷麦子,多花木果树,出产良马、郁金香。

迦毕试国是商业中心,各地的珍奇货物多半都汇聚到这里。

这里气候寒冷,人的性格暴躁粗犷,语言粗俗,婚姻关系杂乱。文字与睹货逻国大致相同,但两者的习俗、语言、文化教育差异颇大。人们大都穿细毛布织成的衣服,兼用皮毛粗布。交易使用金钱、银钱和小铜钱。

迦毕试国的王族,出身于刹帝利。国王有智谋,有勇力,声威慑服周边十余小国。

能净第一次听到“刹帝利”的称呼,便问师父,“刹帝利是怎么回事?”

玄奘给他讲:

刹帝利是古代印度的四大种姓之一,是世俗统治者。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印度的人口被划分为雅利安和达莎两个种姓。种姓被称为瓦尔那((Varna),原意是颜色、品质,最初是区别皮肤颜色的深浅。雅利安,外来入侵者,白皮肤,高鼻梁,意为“出身高贵的人”。达莎,土著人,黑皮肤,低鼻梁,意为“敌人”,后转为奴隶之意。

后来雅利安种姓逐渐分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达莎则转变为首陀罗。这样形成了印度四大种姓。四大种姓固化了印度的阶级阶层,婆罗门垄断社会文化和宗教大权,刹帝利执掌军政大权,吠舍从事社会生产,首陀罗是为以上各阶层服务的奴隶,从事极为卑贱的工作。后来,在首陀罗之下,又出现更为低贱的旃陀罗种姓。

能净听后,有点不太相信,说;“佛陀不是说解救众生苦难吗,怎么这众生还分出这么多种类。”

玄奘装着没听见,背着手继续前行。

迦毕试国地近印度,很自然地受到种姓的影响。

迦毕试国王崇信佛教,每年都铸造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银佛像,并设无遮大会救济贫民,施舍鳏寡。境内有佛寺百余所,僧徒六千余人,多数研习大乘佛教。

这国国民多种信仰并存,境内有数十所外教天祠,作为祭祀场所。

这些外教信徒有的属于露形派,这派教义认为教徒不应该拥有包括衣服在内的私财,信仰露形外道的信徒,以裸形为正行,提倡以大空为衣的裸体生活,有的教徒有一根腰带,长度不得超过一米半。所以又称为无衣外道、裸形外道。

能清听说外道的名词,觉得有些深奥,就问师傅:“外道怎讲?”

玄奘告诉他:“我们信奉的佛教学说是内道,其他教派都被称为外道。外道种类很多,最著名的有六个代表人物,通常称为六师外道。”

能清又看到另一种修行者,对师傅说:“师傅,这些人不是露形外道的修行者吧。”

玄奘顺着能清的手所指方向望去,见几个脸涂白灰的修行者匆匆而过。

玄奘说:“对,这几个修行者不是露形派的,他们是涂灰外道的人。涂灰外道即大自在天派,大自在天即湿婆神,信仰大自在天的修行者经常脸涂白灰,修习苦行,所以常被称为涂灰外道。”

湿婆原来是印度教神明,后被佛教吸纳成为护法神。佛教认为他居于色界之顶点,能够自在变化,故称为自在天。

涂灰外道有的修行者将人的骷髅串联起来作为帽饰,给人一种瘆人的怪异感觉。

国王听说玄奘将至,便率领众僧出城迎接。

玄奘见到国王,奉上西突厥可汗的国书,迦毕试国王接下国书,隆重地接待玄奘,并请玄奘宣讲大乘法典。城内的各寺院,争相邀请玄奘入寺居住。

此时,有一小乘佛寺,名叫沙落迦寺,这寺的僧人云:“我寺本是汉家天子的儿子所建造,今法师从汉家远道而来,理应首先在我们寺院居住。”

玄奘很奇怪在这与汉地重山叠水天远地隔的地方,居然有汉家之人居住,不由好奇之心生发,加上同行的慧性法师是小乘教僧人,不愿住大乘寺院,便辞告大乘教佛寺,前往这汉家小乘教寺院。

入乡随俗,玄奘与慧性居住在沙落迦寺,也就和僧人们一道进入夏安居。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