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悄悄地耳语能净:“师弟,注意没?你看这满街的人那头。”
能净仔细一看,也感觉奇怪,这街上行走的人,无论男女老幼,头型都扁扁的,好像有个模子铸出来一般。
原来屈支国有个箍头习俗。孩子生下来,从王室到一般百姓,都以木板前后左右将头箍住,小孩只能仰面而睡,头部发育起来后,后脑勺就显得扁平。其俗以此为美。
日常交易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屈支国国都伊逻庐城,北倚天山,南望大漠。王族为白氏,其时国王孱弱,受制于强臣和僧侣。每月十五至月底,国王和大臣商议政事,征询有道高僧的意见后,公之于众。
国王听说玄奘将至,早早地率领群臣及高僧木叉毱多等前来迎接,数千僧人在城东门外设帷帐、布佛像,奏乐声声,等候玄奘的到来。
此时,距离玄奘出长安城已去大半年时间。
玄奘在国王陪同下,到达城东帷帐,屈支僧人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然后进城,城内各寺院争相邀约玄奘入寺受花、受浆,一直忙到太阳落山才暂时歇息下来。
屈支有几十个籍贯高昌的僧人,别居于城东南一寺。他们听说玄奘从高昌故乡来,坚持邀请玄奘到他们寺院居住,玄奘就前往那里,国王和众位高僧各自归还。
几个徒弟倒很高兴,见到高昌的僧人,互相用家乡话呼朋引伴,有的僧人还向徒弟们打听自己在高昌的亲人,好不亲切。
热闹一番后才各自回房间。
第二天,国王请玄奘到宫中,招待极为丰盛。食品中有三净,玄奘不吃,国王感到非常奇怪。
玄奘解释道:“这是小乘佛教允许的食物,我学的是大乘佛教,不吃这些食物。”
国王还是不解,玄奘只好从头解说。
原来佛教自佛陀涅磐后,逐渐因为对经教的理解分歧,有了小乘和大乘的区别。南朝刘宋僧人慧观把全体佛说的经教总分为“顿教”与“渐教”。
国王问:“‘顿教’与‘渐教’有何区别?”
玄奘答道:“凡历劫修行,方出生死之法,名为渐教。而顿成顿悟佛果之法则为顿教。‘顿教’以《华严经》为基础,‘渐教’以《涅磐经》为根据。”
国王很感兴趣,问:“小乘作何解释?”
玄奘道:“小乘佛教主张循序渐进的引导,是一种渐次修行而后达到悟境的教法,称为“渐教”。《涅磐经》卷十三《圣行品》讲得很清楚:‘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醍醐’,浅深次第分明,渐教中又分为三乘别教、三乘通教、抑扬教、同归教、常住教的五时教。这叫‘渐教五时’,亦称‘慧观五教’”。
国王很高兴,说:“这正是我们信奉的。那大乘又有什么主张呢?愿闻其详。”
玄奘进一步解释:“大乘佛教强调开门见山,主张不需要经历渐次调熟,是一种寻即证得佛果、成就菩提的教法,‘华严化为菩萨,如日照高山,名为顿教。’顿教以佛陀在菩提树下得道,由肉体的‘生身’上升到以法为身的‘法身’,‘法身’华德庄严,故叫做华严。与‘法身’相对,‘生身’被称为‘色身’,色身是法身的幻化,亦称化身,‘化身’随民俗的不同,众生的构想不同而形象各异。”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戒律各有主张,信徒各自尊奉戒律。
听了玄奘的解释,国王也就不勉强玄奘的饮食。
在国王的招待宴上,玄奘未着一箸净肉,选择了其他的食物来吃。
能净食量大,看着一桌的净肉,忍不住想尝尝。能清为大师兄,看着能净筷子伸到净肉,干咳一声,能净慌忙收回。
吃完斋饭,玄奘来到城西北的阿奢理儿寺。阿奢理意为“奇特”,寺院遗址在今新疆库车西部库木图拉河对岸。
这寺院殿堂明亮宽敞,佛像精致美观,僧徒庄重勤奋,远方俊杰,都仰慕而至。国王、大臣、士庶、豪门大族,纷纷供养。
玄奘问起寺院为什么叫奇特?它有什么来历?
传说此国国王崇敬三宝(佛宝、法宝、僧宝),云游四方瞻仰佛祖圣迹,将国事托付于同母弟掌管。弟弟受命后,割下自己的生殖器,密封在金匣中,献给国王。国王问:“这是什么?”弟弟回答道:“请您返回时才打开这个匣子。”国王便将匣子交给主事官员保管。
国王返回后,关于弟弟淫乱后宫的谣言四起,国王大怒,抓起弟弟,正要施加严刑,弟弟说:“我不敢逃避罪罚,但请陛下打开金匣。”
国王于是打开匣子察看,是一条割断的生殖器,便问道:“这是什么怪物?你想说明什么?”
弟弟回答道:“大王云游,命我掌管事务,那时已经知道会有谗言,就自己割断生殖器表明清白。今天果然应验,请大王明鉴!”
国王脸上有点惭色,不过,从此后他更加信任弟弟。弟弟出入宫禁无所禁限。
一天,弟弟路遇一人赶五百头牛,将要煽割。弟弟不禁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当即出钱赎买这群牛。说来也怪,从此,他的男性生殖器官逐渐复生。
因为性器官的原因,弟弟不再进出宫禁。国王很奇怪,问起是何因由,弟弟如实相告。国王以为这事很奇特,就建筑寺院,表彰弟弟的德行,使其流芳后世。
这便是阿奢理儿寺名的来历。
阿奢理儿寺的住持是木叉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