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年岁大小,能清为长,能净为次,能自为三,能在居四。彼此都以师兄弟称呼。
高昌国的厚礼,足足十几匹马驮载着。几十个军士手持各种兵器,前面开路的,后面压阵的,押着驼马,在行商队里颇为瞩目。
乘着新春天气转暖,一行人加快步伐,经过了无半城(今新疆吐鲁番以南)、笃进城(今新疆托克逊)后,进入阿耆尼国。
能净长得高壮,远远地看见一片水域,跑过来告诉师傅玄奘。
玄奘一听便知道到了阿耆尼国。
阿耆尼在今新疆焉耆西南。
这四个徒弟,在剃度之前,有做小生意的,有耕地的,有打铁的,有做小厮的,十七八、二十挂零的年纪,听说过阿弥陀,没有佛学根基,能够被高昌王选中剃度,也算是结了佛缘。
他们都来自高昌,虽然都对阿耆尼国有所耳闻,能清还到过阿耆尼国。不过着实见识浅陋。
玄奘师傅一路不停地讲解,他告诉徒弟们:“阿耆尼,就是汉代的焉耆。”
他说:“《汉书·西域传》就记载:‘焉耆国,王治员渠城。户四千,口三万二千一百万,胜兵六千人。近海多水多鱼。’”
这个海,就是今天的博斯腾湖,都城员渠城,就是今焉耆县城西南的博格达沁古城。
玄奘又说:“据记载,这国内有九城,国小民贫,无纲纪法令。大家一路小心。”
能清问道:“现在这个国家又怎么改名叫阿耆尼呢?”
玄奘解释道:“阿耆尼,是梵语火神的意思,说明这个国家受到了印度的影响。”
阿耆尼国位于天山南麓,境内泉水溪流交织。因临博斯腾湖,有鱼盐之利。居民引水灌溉田园,民风质朴。
走在路上,感觉阿耆尼国气候温和宜人。
能净看到路边土地参差种植着不同的植物,便跑到田地里,仔细地观察一番后,回来报告师傅:“师傅,这国的土地还行,适合栽种穈、粟、宿麦等庄稼。”又指着果树说:“还可以栽种香枣、葡萄、梨、柰等干果、水果。”
这时的阿耆尼国,东西六百多里,南北四百多里,东邻高昌,西依龟兹,南与尉犁相接,北与乌孙相连。国都方圆六七里,四面群山环抱,道路险要,利于防守。人口与西汉时差不多,有4000余户,控弦2000骑,小国寡民,依附于西突厥。
文字取法印度略有增损。穿着用粗毛和粗麻织成的服饰,剪短头发不戴巾帻。交易使用金钱、银钱、小铜钱。
国王是当地龙姓族人,勇猛而缺智谋,喜欢娱游。二月初三日出城野祀,四月十五望日出入树林游猎,七月七日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望日出游,一直到年终方回宫。
阿耆尼国大约就是《西游记》中的乌鸡国。玄奘对此国的印象并不怎么好。
玄奘到达阿耆尼国的第一站是阿父师泉。阿父师泉即今阿格布拉克泉,这泉位于路南的沙崖上,从半崖处流出。
往来的客商,口耳相传,都说这泉有个神奇的传说。
能清好奇,东问西问地打听这个传说。一个年龄长些的客商开口说道:
相传过去商旅数百人,途中断水,至此处人马困乏,计无所出。队伍中有一老僧,身无分文,全靠众人施舍度日。
大家聚在一起说:“这老僧平时由我们供养,万里跋涉无所携赉,现在我们受此煎熬,应该找他想想办法。”
老僧知道大家的想法,就说:“你们想得到水,应该礼佛,受三归五戒,然后我为你们登崖取水。”
众人听从安排,受戒完毕后,老僧吩咐道:“我登上沙崖后,你们要呼唤‘阿父为我下水’,那时想要多少水就会有多少水。”
众人按照他的吩咐,看着老僧已登顶坐定,便在下连声呼唤“阿父为我下水”,不多时,泉水喷涌而出,大家欢呼踊跃,却迟迟不见老僧下来。
众人登崖察看,发现老僧已圆寂。大家嘘唏不已,按照西域习俗,在老僧坐化的地方,聚砖成塔。塔至今仍在,泉水也未干涸,水量随行旅的人数或大或小。
能清听了,拍手说道:“我师父在这里,他若登台念经,这水必定四季长流。”
能在望着玄奘,似有所思。他在想,阿耆尼国是否有佛法弘扬呢。
玄奘也不言语,只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大家为这个传说所感动,认为佛法无边,当晚便在泉水旁边歇息。
第二天,玄奘一行人混在客商之中,开始翻越银山。银山即库穆什山,在今托克逊以西,天山南麓,为通往阿耆尼的必经山隘。银山巍峨高大,叫银山,除了皑皑积雪似银色,银矿丰储备富也名副其实。西域各国铸造银钱需要的银料,都从银山开采。
行至山西转弯处,兀然遭遇一伙盗贼,一行排开,堵住山路。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商旅的货品,手中的家伙横在肩头。虽一言不发,却也瘆人。
军士们久经战阵,数个毛贼倒也不在他们心上,一言不发,守护住驼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