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第二年,余希柠课程基本都是早八,因为计划参加专四考试,所以大部分时间都在刷题和练口语。到第二学期时,余希柠的西语已经能达到C1(精通)的水平,专业老师建议她试着申请大三的交流项目。
学校在小语种这块有与境外高校2+2、3+1的联合培养项目,课程经认定都能获得相应学分。
当晚余希柠就把这个培养项目和家里人说了,余序洲在电话另一头沉默半天:“安全吗?交流的话,学费和生活费、住宿这块怎么解决?”
余希柠把项目相关内容截图发到了家庭群里,又在电话里念了一遍。
“当然,也不是说申请了就有,就是一个机会。”
“那还犹豫什么,申请呀,老师都建议了说明这个项目对你有帮助,多出去看看学习也是好的。妈妈支持你,钱这方面你不用担心,我跟你爸会商量,你能读到什么程度,爸妈就供你到什么程度。”
电话不知什么时候换成了陈慧柔接,本以为以她的性格,不会支持交换生项目,没想到这次答应得这么爽快。余希柠都有点担心,陈慧柔这是在和自己说反话。
陈慧柔:“这事儿什么时候能定下来?”
“3+1的话,大三上学期申请,一般下学期会出名单,大四新学期就在国外上课。”
一年的费用相对较少,考虑到家庭情况,余希柠不想申请2+2的项目。
父母只是普通教职工,没有其他投资或者生意收入,每个月固定工资还要经营家庭,余希柠不想他们负担太重。虽然她自己有剪辑这个副业收入,但对留学来说还是杯水车薪。
“行,你先申请吧,爸妈这边没意见,有消息了就跟家里说一声。对了,这个月的伙食费够吗?不要惦记着减肥就少吃,营养要均衡的。”
陈慧柔又问了些每天都会问的问题,例如吃什么,有没有跟宿舍的人去哪玩,钱够不够。
余希柠一一回答,挂断电话,隔壁床的舍友陶婷婷投来艳羡的目光。
“你和你家里人关系真的好好,虽然没有一句话我听得懂,但感觉就是很温柔,像朋友关系那种。”
每次余希柠和家里人通电话,就跟加密聊天似的,其他舍友听了两年,也只听懂“爸爸”、“妈妈”、“吃饭了没”这三句话。
余希柠笑笑道:“就是正常聊天,谈不上像朋友关系。我小舅妈和我表妹才是,她俩就像无话不谈的姐妹,什么都聊得来。”
余希柠不止一次坦白自己羡慕徐姗和陈时宜的母女关系,甚至一度在跟陈慧柔吵架时脱口而出:“同样是当妈,你怎么不能像小妗一样!”
陈慧柔当时怎么回来着,余希柠有些记不起来了。
“你在跟家里说申请交换生的事?”
郑重的话打断了余希柠的思绪。她是宿舍舍长也是班里的团支书,交换生的项目她也申请了,不过她申的是2+2,已经通过了,下学期就去西班牙。
余希柠点头:“对。”
“他们答应了?我看你今天吃饭的时候就心事重重的,那会就在想这事儿了吧?怕你爸妈不同意?”
郑重这人细心得很,很擅长观察人的情绪,是天生做班干部的料子。
“嗯,毕竟之前没聊过这类话题,本以为得说服一番,没想到我妈直接就同意了。”
“哇,你们家是假的潮汕家庭吧?”
陶婷婷凑过来,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我之前刷到过的新闻,都说潮汕家庭很封建的,重男轻女,对女孩根本不会用心培养,书不用读那么多,找个好人家嫁了才是正经事。”
郑重:“她爸妈肯让她来这边念书,就已经说明他们家非典型潮汕人家了,而且他们家就她一个,不培养她还能培养谁?”
“希柠,你爸妈就没想过再生一个吗?之前听说潮汕的女人,都是要生出个儿子才会停的,不然都完不成任务。”
原本在上铺背书的苏冬燃忍不住探出头来加入这个话题,其实她大一那会就想问了,但碍于刚认识,不太好意思。
苏冬燃家虽然不是潮汕的,但也是典型的重男轻女,她家四个女孩,她是老二。父母做点小生意,家里算不上富裕,但她爷爷奶奶就是想要个孙子,结果一连四胎都是女的,爷奶都泄气了。
从前母亲在家里抬不起头来,过年过节都要看奶奶脸色,好在苏冬燃四姐妹都很争气,大姐毕业当了老师,去年刚结婚,嫁的人家条件不错,苏冬燃自己也考上了大学,母亲这才重新有了底气。
起初得知余希柠是独生女,她还很惊讶,但更多的还是羡慕。
余希柠手肘搭着椅子靠背,下巴轻轻搁在臂弯处:“我爸妈是双职工,不敢违背政策。至于说潮汕的女人非得生出儿子才行,都是外界片面定义,实际上独生女还挺多的,我以前班上有三分之一都是独生女。”
郑重:“只能说,三分之一其实也不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