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古思帖木儿对李景隆的戒心可谓是根深蒂固,从未有过丝毫松懈。
尽管李景隆一直以来都表现得极为温顺,对北元人毫无二心,甚至对他们表现出了乎寻常的亲近。
甚至还与北元公主诞下了一个拥有一半北元血统的孩子,但这一切都无法消除脱古思帖木儿心中的疑虑。
毕竟,大明反向和亲这一举动本身就充满了疑点,让人不禁心生警惕。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大明这样做的真正意图,但脱古思帖木儿始终觉得其中必定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因此,无论李景隆如何表现,脱古思帖木儿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
他深知,在这种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巨大的危机。
然而,对于李景隆来说,脱古思帖木儿的怀疑并不会对他造成太大的影响。
李景隆的心里想法就是,你尽管怀疑好了,反正你没有确凿的证据,空口无凭的怀疑又能怎样呢?
李景隆深知,在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中,自己作为一个质子一般的存在,信任是一种奢侈品。
既然决定接受这个任务,他早已做好了不被信任的心理准备。
要想在敌营中生存并完成任务,就必须学会忍受他人的猜疑和误解,这是一场孤独的战斗,李景隆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应对。
而事实上,李景隆本来就没指望这些北元人能够真正相信他,李景隆所肩负的使命远比个人的声誉更为重要。
他要做的,就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逐步实现大明的战略目标。
而大明真正的杀招,也根本不是李景隆本人,而是他与北元公主所生的那个孩子。
那个孩子,拥有一半北元血统,这无疑是大明手中的一张王牌。
这个孩子的存在,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元对李景隆的疑虑,更重要的是,其潜在的影响力和战略价值不可估量。
这个孩子是一把双刃剑,被北元而言,这个孩子或许能够成为大明与北元之间的桥梁,为两国的和平与合作创造条件。
然而,对于大明而言,这个孩子是在关键时刻,成为大明手中的一柄利剑,直插北元的心脏。
而是桥梁还是利剑,就取决于李景隆了。
……
随着春天的到来,大地渐渐复苏,花朵绽放,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而新年也已经过去,人们开始迎接新的一年。
就在这个时候,朝廷下达了一道圣旨,任命申国公邓镇嗣为主帅,郑国公常茂为副帅,率领十万水师,东征东瀛。
这道圣旨的理由是东瀛长期以来不断骚扰大明的海疆,给大明带来了很多麻烦和损失。
因此,大明决定对东瀛兴师问罪,并顺便收复那些被东瀛侵占的故土。
在江面上,一艘艘巨大的战船排列得整整齐齐,一眼望去,仿佛没有尽头。这些战船上都飘扬着鲜艳的龙旗,迎风招展,显得格外威武。水师们整齐地登上战船,他们身着盔甲,手持兵器,士气高昂。
朱雄英作为储君,亲自带着百官前来送行。他站在江边,看着一艘艘战船缓缓驶离岸边,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他相信,在邓镇嗣和常茂的带领下,这支强大的水师一定能够战胜东瀛,捍卫大明的尊严和领土完整。
“大将东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风吹鼍鼓山河动,电闪旌旗日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