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把生存要求放
到最低,也实在是躺无可躺啊!
可惜,吐槽不能当饭吃,对他现在这地狱难度的开局也没有任何意义。
王景禹深吸一口气,鼓起肋骨分明的胸脯,再长长的吐出去,让自己镇静下来。
先活下来,弄清楚状况,再图将来。
他拿了顶麦秸秆编的草帽,背着背篓往七八里外的乡市出发了。
农家最珍贵的时辰就是早晨,因此这个时候,双满村大部分人家的炊烟已歇,陆陆续续都扛着农具出门下地做农活去。
路上接连遇见五六户下地做活的双满村村民,都对他避之唯恐不及,生怕一个不防就被他拦下,哭求着接济他们一家寡母。
偶尔有人发现,他不是往自家田的方向去时,也会为他的不务正业而叹两口气,再摇一摇头。
王景禹对此一概视若无睹,沿着乡间土路出了双满村,一路朝西行去。
根据原主的记忆和这几日的了解,双满村隶属于临南县的东乡。临南县是下县,辖内只有两个乡,也十分简单的被成为西乡丶东乡。
双满村是唯一一个孤零零在乡东的村子,村子的东面则是双满村村民的旱田,再往东就是一片海拔不高但连绵十几里地的小峦山。其他几个村落都在乡西侧,因此这处每七日一集的东乡乡市,也设置七八里外东乡的交通要道上——修在峦河上的一处小吊桥周边。
七八里坑洼不平,偶尔还有点泥泞的土路,饶是王景禹出发的够早,又人小步子慢,直走到日上三竿,才望见了远处的小吊桥,和沿河蜿蜒的人群。
河道两旁吆喝叫卖丶询价讨价声此起彼伏。
王景禹倒没急着寻摊位开卖,而是先在这古代乡村自发的定期集市上来回看了一圈。
集上出摊售卖的多是十里八乡的农户,又或者走街串巷的货郎和手艺人,因此基本以各类农产品丶山货丶日用农用器具丶农家纺织的麻布丶成衣,又或者简单的手工艺品为主。
买东西的人,多是拎一个盛麦子的袋子,以麦子做硬通货来换货,只有少部分人才以银钱结买。
没有任何娱乐消遣品的踪迹,也没有书籍纸笔类文化用品。
这集市上卖香菇的也有,多半是常年进山向山民采收山货的人。
他这点香菇自然走不了奇货可居的路子。
小峦山王景禹还没有进去过,想来如果在山林里仔细寻找,应该可以捡漏些吃用得上的山中土产。
只是王景禹一家人病的病小的小,他如今穿的这一副小身板,爬上小峦山十分吃力,勉强去了,在山里也很容易遇到危险。
而他目前还不能承担这种程度的风险。
王景禹粗粗走了这一遍,已把这集上的物品种类和市价都记了个大概,并且当日鲜采的菌菇很紧俏,一旦摆开,就有大户人家和酒楼饭馆的采买人,迅速买走。
显然起码在临南县这一带,食用菌类在有钱人的饮食中是颇受欢迎的食材。
他心里有了数,就寻了市集外口的一处空位,将自己背篓那点香菇均匀铺在了一块草席上。
果不其然,很快就有眼尖的看到了。
凑上来只打量几眼,连价都不问,直接道:「小子,你这菇子我全要了。」
王景禹今天带来这些香菇,虽然在他挑剔的眼光看来,长期疏于管理品相十分一般,但比起真正在山里生长被农户和山民们日日搜寻采摘,优质菇鲜见的纯野生香菇,还是要好了不少,其中一小部分的菇型也可称得上漂亮了。
问价的人约莫四十出头,着的是短打汗衫,但款式不似普通农人的褐布麻衣那样极其简便,而是花心思在滚边和配色上,布料半新也没什么脏污,八成是个大户家中负责采买事项的小管事。
王景禹瞧他随身带着的,果然也没有盛麦子的布袋,毫不犹豫的:「好,一共五十文。」
五十文约合麦子二升五合,这报价比他刚刚得知的市价高出了近一倍。
「太贵了!」
那买家不满的皱眉嚷,但并没有就此离开。
王景禹见他又抬眼打量了下自己,很快换了一副面孔,开始诚恳的劝说:「看你年龄小,怕是浑不晓行情吧,若是这般胡乱要价可就卖不出了。这些香菇最多不足两斤,我看你独自一人在这市上耽搁许久,也煞是可怜,就发一次善心,给你二十文吧!卖了菇,你也好早早家去,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