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四五岁上,她就开始帮妈妈干活,扫地丶烧火,能干的都干了。再大点,七八岁,她就干的更多了,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丶带弟弟,基本上包揽了一切家务。
大人们总说,孩子都是来讨债的,但是街坊邻居都说,赵宁安是来报恩的。
她夹在中间,本来就不受重视,越懂事越不受重视,越不受重视就越想得到重视,就变得越来越懂事,最后形成了恶性循环,父母的一句夸奖丶一个笑脸,就能让她甘之如饴的继续努力干下去。
干家务她是自愿的,她相信「吃亏是福」,哪怕她干的最多丶吃的最少丶穿的最差,她也没有怨言。
但是下乡这事,她不是自愿的。
是于晓红求她:「你姐姐不知道跑哪儿去了,你要是不去,街道办就会报到工具机厂,我和你爸的工作可能都保不住,咱们全家就要喝西北风去了。宁安呐,你忍心看着爸爸妈妈都没工作,看着咱们全家都饿死吗?妈求你了!你一向最懂事,最知道心疼人,你就答应了吧!」
赵宁安心软了,配合着母亲去派出所改了名字,去学校领了毕业证,坐上了下乡专列。
本来,她是有一次回城机会的,70年的时候,因为下乡青年太多,城里出现了用工短缺,这一年,很多知青收到家里的消息,以探亲名义回家,找到工作回了城。赵建国就是这个时候回去的。
但是,赵宁安并没有接到这个消息。等她自己发现不对劲的时候,这个机会已经稍纵即逝了。
因为回城知青过多,劳动力一下子又过剩了,新一轮的下乡动员又开始了。
赵宁安下乡的地方多雨水,72年夏天,她在抢修堤坝的时候遭遇意外,死的时候还不到19岁。
她的死倒是给赵家带来了荣誉和利益,毕竟是为了集体牺牲的,政府给了抚恤金,街道还给了表彰。
看完剧情大纲,宁安表示不解:「以她的性格,我其实不太看得出来她有多大的怨气。」
小桔子说:「她死了以后,才知道自己活在一个书中世界,自己是精致利己女主的对照组,读者们都在夸女主,说女主是打破了时代桎梏的新时代女性,知道为自己争取利益,是好样的。而她被很多人骂『甘当老黄牛丶老妈子』丶『活该』丶『没有脾气,任人搓圆揉扁,是女性的悲哀』……」
宁安:「……」
小桔子:「赵宁安不明白,什么时候自私自利也成了一种受人推崇的『美德』?说什么精致利己,不就是损人利己欲壑难填吗?她也不明白,什么时候勤快孝顺成了一种要被人指责的品质?」
宁安:「……所以赵宁安的怨气都是被读者给骂出来的?那她想怎么样?」
小桔子:「她不想当老黄牛了,她要有脾气,她也要『精致利己』,她不想再被人骂,她不要替赵建兰下乡,她不要当赵建兰的对照组!」
宁安:「……瞧把孩子给逼的。」
小桔子笑道:「时空局捕捉到她的怨气,觉得这个问题不大,就建议她自己回去一趟得了,她脑袋摇的拨浪鼓一样,跟时空局说,『你们没听过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吗?给时空局都整无语了。她怕自己改不了心软的问题,最后还是会走上上辈子的老路。」
宁安其实也有点无语,但任务该做还是得做。
「走吧,去围观一下精致利己女主的躺赢人生。」
————&————
宁安到这个世界的时间,是1968年的10月,他们这儿还没有「复课」,所以,不光赵建国和赵建兰在家待着,她和赵建华也没学可上,在家里闲着呢。
而且,她接受了原主的记忆,才知道,她连小学都没正经上完。66年动乱开始,全国「罢课闹革命」,那时候她和赵建华刚上完小学4年级,也跟着罢课了。
已经在家闲了两年多。
全国各地68年陆续开始「复课闹革命」,他们这儿比较晚,到12月底,老三届下乡工作完成以后才可以,到时候他们都会被召回学校,直接升初中。
赵家住的是自己的小院子,位于城市边缘,以赵大志和于晓红的身份,想在单位分房是不太可能的,好在赵大志祖辈住在津市,有一个自己的平房小院,一家六口人,住的还算松快。
坐北朝南的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厨房兼饭堂,东边是赵大志和于晓红的卧室,西边是赵建兰和赵宁安的房间。
东西各一间厢房,是后来陆续增盖的,赵建国住东厢房,赵建华住西厢房。这时候盖一间房需要六七十块钱,双职工家庭,再省吃俭用一点,盖的起。
就算以后两个儿子结婚,这房子也勉强够住。
(。)
:||